和何似公登小金山妙高臺見懷
問法聞登江上臺,
長江自度豈浮杯。
月臨初地看無色,
水落潮音聽轉猜。
念我肯停浮白興,
憐君猶為踏青來。
便期出世寧容晚,
共覓蓮花大地開。
問法聞登江上臺,
長江自度豈浮杯。
月臨初地看無色,
水落潮音聽轉猜。
念我肯停浮白興,
憐君猶為踏青來。
便期出世寧容晚,
共覓蓮花大地開。
聽聞你為求佛法登上江邊的高臺,長江自然流淌哪需借助浮杯渡人。月光灑在初地望去空明無染,潮退之后余音漸歇令人思緒猜想。你念我是否愿停下飲酒的興致,憐惜你仍為踏青而來訪。只盼超脫塵世怎容遲緩,一同尋找蓮花在大地綻放的勝境。
問法:求解佛法,指探討佛理。
浮杯:佛教典故,傳說杯渡禪師以木杯渡水,此處代指借助外力渡人。
初地:佛教術語,指修行的初級階段,亦指初到之地,此處或指妙高臺所在之地。
浮白:原指罰酒,后泛指飲酒,此處指飲酒的興致。
出世:佛教用語,指超脫世俗束縛,追求涅槃之境。
蓮花:佛教象征,代表清凈、覺悟,此處喻指修行的境界。
此詩為酬和友人何似公之作。何似公登小金山妙高臺(佛教勝地)后寫詩寄懷,詩人據此回應。創作背景或為二人交游期間,于佛境勝地引發對禪理與友情的共思,詩中可見二人對超脫世俗、共修佛境的向往。
全詩以登覽為引,由景及情,既回應友人相念,又借佛理抒懷。融合自然之景與禪意哲思,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與對修行境界的追求。
績紡功才畢,蟠纑得此車。行桄運樞臬,交輳寄橫叉。宛轉荊釵手,周旋里布家。豈知羅綺輩,惟務撥琵琶。
抱甕何人灌藥畦,金銜為爾駐平堤。村橋野店景無限,綠水晴天思欲迷。橫笛乍隨輕吹斷,歸帆疑與遠山齊。鳳城回望真堪畫,萬戶千門蔣嶠西。
每憶吾廬隱者居,天然景物足清娛。樹林陰翳鶯求友,簾幕深沈燕引雛。可釣可耕盤谷序,堪詩堪畫輞川圖。何當歸去北窗臥,能勝羲皇以上無。
浩劫風塵暗,衣冠痛百罹。靜傳方外學,晴寫獄中詩。烈士惟名殉,真人與物違。世間忙會錯,認取去來時。
橫素橋邊景最佳。綠波清淺見瓊沙。銜泥燕子迎風絮,得食魚兒趁浪花。春已暮,日初斜。畫船簫鼓是誰家。蘭橈欲去空留戀,醉倚闌干看晚霞。
荒荒野徑蒼苔滑,淺淺僧房白竹斜。晝坐不知誰是主,暮歸聊以此為家。幾聲畫角吹山雨,十里朱門鎖苑花。行止也知無定著,寒云枯木楚天涯。
啄宿相依葦岸潯,幸離矰繳幾秋深。可因戀稻頻來往,須識隨陽一片心。
四月南風海岸深,青旗高高柳陰陰。三江潮發來如馬,五兩風搖密似林。
仙都在人境,一步一嵓巒。怪石各有態,脩篁難計竿。松煙燒處煖,蘿磴坐來寒。別去仍回首,馀生幾度看。
盤石寺門前,相傳聽法年。襲訛僧善幻,賞勝客猶憐。松桂流寒月,藤蘿起夕煙。未須談寂理,聊此息塵緣。
未怕風饕與雪虐。夕夕霜晴,卻恐春冰薄。怎得醇醪資暖腳。今年人意全非昨。報答光風償舊約。水檻憑臨,誰共知魚樂。轉盼桃花紅灼灼。閒來自放亭前鶴。
老岸石闌曙色分,只疑身是入山云。十年往事不回顧,百里清泉如可聞。人世誰教有長路,坤靈終亦化塵氛。興亡更遣陂塘在,幾欲悲歌酒未醺。
今歲尋芳春已誤。一粒丹砂,不到來禽樹。滿意紅芳春也妒。長條簇滿珍禽羽。花道無情應有素。似惜金尊,一醉珠簾暮。春自還來花自故。人生最恨離筵苦。
從來意氣重金蘭,投轄多情況二難。乘興不因雪夜盡,銜杯還并月華餐。書成已貴雒陽紙,賦就應彈貢禹冠。伯仲總為廊廟器,吾將垂釣老江干。
許日肩輿不到山,重來猶聽鳥關關。川原隱映斜光外,陵廟參差王氣間。風妥暮花侵座濕,雨催春竹過林斑。白云深處無雞狗,轉覺僧家歲月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