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氅云見贈
詩篇李嶠真才子
飛鶴橫汾感慨多
閩海淚枯唐日月
燕云心死宋山河
赤眉故國通天表
青眼高樓斫地歌
二百馀年應有此
先皇雨露在菁莪
詩篇李嶠真才子
飛鶴橫汾感慨多
閩海淚枯唐日月
燕云心死宋山河
赤眉故國通天表
青眼高樓斫地歌
二百馀年應有此
先皇雨露在菁莪
您的詩作如李嶠般展現(xiàn)真才子風范,思緒如飛鶴掠過汾河感慨萬千。閩海之畔為故朝國運淚已流干,燕云之地對山河易主心灰意冷。赤眉軍故地仍有通達天聽的訴求,高樓上以青眼看待擊地悲歌抒懷。二百多年過去應有此等感慨,先皇的恩澤仍滋潤著培育的人才。
李嶠:唐代詩人,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并稱'文章四友',此處借指詩才卓越之人。
飛鶴橫汾:用漢武帝《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典故,喻歷史滄桑之嘆。
閩海:指福建沿海地區(qū);唐日月:借指明朝(漢人政權)。
燕云:燕云十六州,代指北方;宋山河:借指宋朝,此處隱喻明朝。
赤眉:西漢末農民起義軍,此處或指反清勢力;通天表:指向朝廷陳述訴求。
青眼:用阮籍'青白眼'典故,指對志同道合者的重視;斫地歌:擊地而歌,表激憤。
菁莪:《詩經·小雅》篇名,喻培育人才;先皇:指明末皇帝。
此詩為酬和氅云贈詩之作,約作于清初。時逢明清易代,作者作為明遺民,借和詩抒發(fā)對明朝覆滅的悲痛、對遺民群體的共鳴,以及對反清復明的隱微期待,反映了清初遺民詩人的普遍心境。
全詩通過典故與借代手法,深切表達明清易代后遺民對前朝的懷念與山河破碎的哀痛,語言含蓄深沉,情感真摯,是清初遺民詩歌的典型代表,展現(xiàn)了亂世文人的歷史情懷與精神寄托。
胄子今朝歸省日,斑衣近喜沐恩波。
云開京口山如畫,風定江心鏡自磨。
歌罷驪駒鄉(xiāng)思杳,傾殘醽醁醉顏酡。
到家莫訝春將盡,惟此馀春想更多。
歸去好相邀,
君家近或遙。
橫塘斜宛轉,
綠水浸紅橋。
主去朝行在,花留伴此亭。
別催心袞袞,春攪思冥冥。
此事須丘壑,何人嗣典型。
但當添種竹,相對北山青。
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云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象。部制我界統(tǒng)乘玄都。有過我界身入玉虛。
我位上王匡御眾魔??罩腥f變穢氣紛葩。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仙道難固鬼道易邪。人道者心諒不由他。仙道貴實人道貴華。
爾不樂仙道。三界那得過。其欲轉五道。我當復奈何。
故山琴劍自翛然,
贏得清才類謫仙。
世變頻仍言不得,
笑揩白眼看青天。
木人莫把石牛騎
海變桑田故不知
耕地種禾終是妄
真空相偶更無疑
玉圓碧瘦與誰期,
只待丹山綵鳳饑。
生傍短墻真失所,
可憐直節(jié)眾人窺。
胸中不解著閒愁,
公退爐熏伴茗甌。
食祿應羞田舍計,
藏書寧為子孫謀。
庭除雨過留殘照,
簾幕風來送早秋。
坐久颼颼雙鬢冷,
呼童整頓舊衣篝。
鷗外消沉智巧機,
水光云影澹相宜。
閑來曾過愚公谷,
莫有漁樵問答詩。
雙眉低垂,兩目清冷。
著于萬象森羅,更沒一絲欠剩。
秋霜鶴老夢寒,霽月夜摩松頂。
春意如人意,憑欄試一經。
風吹湖色綠,草沒屐痕青。
寫景渾如畫,銜杯忍獨醒。
會須致佳客,相賞坐閑亭。
暇日偶陪仙侶棹,
深春遠訪隱君家。
衡門寂靜風塵少,
座榻清幽興趣加。
林下烹葵嘗舊酒,
山中斲筍煮新茶。
阿戎情厚忘歸去,
醉臥山窗月色斜。
百丈清溪見戲鱗,
嚴公祠宇與天鄰。
此中舊隱君歸去,
笑指人寰一片塵。
末世重功名,古人崇道義。
趨向一以殊,此取則彼棄。
孰知方寸中,本是經綸地。
卓哉矯亭君,盛德愚所庇。
再拜治心篇,賢圣可同志。
凄清空館身孤寄,藥鼎煙香。羅帕脂香。病里鰥魚奈夜長。
幽吟苦語當年事,誰替思量。待替思量。今日悲風響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