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四十二首 其十九
歡愁儂亦慘,
郎笑我便喜。
不見連理樹,
異根同條起。
歡愁儂亦慘,
郎笑我便喜。
不見連理樹,
異根同條起。
情郎發愁我也悲傷,情郎歡笑我就開心。難道沒見過那連理樹?不同的根須卻共一條枝干生長。
歡:南朝民歌中對所愛的男子的昵稱,相當于“情郎”。
儂:吳地方言,“我”的自稱。
慘:悲傷,難過。
連理樹:兩棵不同根的樹木,枝干合生在一起,古人視為愛情堅貞的象征。
異根同條:不同的根須,共一條枝干,形容兩心相連。
《子夜歌》是南朝樂府吳聲歌曲,產生于東晉至劉宋時期的建康(今南京)一帶,多反映男女愛情。此首當為民間歌辭,創作于南朝社會相對安定、民歌盛行的背景下,通過女子口吻表達對愛情的純粹感受。
這首詩以女子的視角,通過直述情郎悲喜牽動己心的日常細節,結合連理樹的比喻,生動展現了少女對愛情的專注與兩心相連的向往,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動人,是南朝民歌中表現男女情愛的典型之作。
憶昔論文過恪齋,
軟氈硬墨日摸揩。
虎符龍節窗前列,
甲乙牙簽手自排。
思歸常恨翼無雙,舟過三衢思已?。
脩竹鶯聲來半枕,亂峰云氣入朝窗。
山行五日甌閩地,水歷千灘長樂江。
江上故人留話舊,白魚香稻酒盈缸。
喪亂逢天寶,江淮障一身。
死甘為厲鬼,生豈負人倫。
卞壸拳還握,萇弘血尚新。
靈旗風卷處,猶似掃黃塵。
晚覺方家總寓言,
儋書只說谷神存。
不煩姹女來丹灶,
忽有嬰兒出囟門。
老屋三分水,危樓一道虹。
不妨官舍樂,略與故園同。
榕葉喧秋雨,荷花韻曉風。
南來籌所得,但覺避權工。
花前月下,好景良辰,廝守日許多時。正美之間,何事便有輕離。無端珠淚暗蔌,染征衫、點點紅滋。最苦是、殷勤密約,做就相思。
咿啞櫓聲離岸,魂斷處、高城隱隱天涯。萬水千山,一去定失花期。東君斗來無賴,散春紅、點破梅枝。病成也,到而今、著個甚醫。
可是云間陸士衡,曩與吾友曾齊名。賢書特達凌東京,光觀上國聞韶英。
出宰不合遷廬陵,西之玉壘為文星。邇來潮州馳駿聲,分符假守刑獄清。
韓山為直韓水平,不獨堯佐擅其稱。士林合口同歡騰,惟馀賤子徒嗟驚。
借問胡為徒嗟驚,巖居谷飲違專城。況兼稟性寡所營,未嘗投牘于公卿。
以此無媒遠識荊,龍門不得御李膺。何期按節狝春兵,因而下訪揚云亭。
立談未了心先傾,欲求飛白行殺青。奇聯妙扁紛縱橫,須臾掃盡盈空庭。
華堂十丈環朱扃,光風霽月樓崢嶸。玉輝紫薇不可登,松竹猶疑在耳鳴。
書罷忽焉陶性靈,使君觀之心內寧。謂將攜歸懸翠屏,長洲不數文徵明。
也知政績久踰成,它年錦里過雙旌。會須重過下帷生,為言鶴骨猶崚嶒。
玄理本甚察,悟見獨何鮮。
請看小丙子,跪拜綵衣展。
荻芽薦鲊脯,緩醉味豈淺。
鞭轡慣馳奔,戈鎧覬息偃。
我歸當復來,豈憚仆足繭。
瓊樓十二無消息。返魂難覓鴻都術。一卷篋中詩。心情只自知。
十年馀涕淚。忽忽成憔悴。依舊月光寒。誰教特地圓。
夜深風勁侵肌骨。清輝一院飛晴雪。此度卷簾看。誰憐雙袖寒。
霜華飄鬢影。往事空追省。不敢怨宵長。知君更斷腸。
開亦是春風,
未免一場空。
明明分五葉,
結果自然同。
誰知方寸去留初,
盡把功名付葛廬。
舉目檀溪人不見,
空傳谷隱念交書。
平生蓑笠慣沖寒,長憶江湖把釣竿。
昨夜北窗聞雪作,夢魂飛到子陵灘。
得意許多時。長醉賞、月影花枝。暴風狂雨年年有,金籠鎖定,鶯雛燕友,不被雞期。
紅旆轉逶迤。悔無計、千里追隨。再來應綰瀘南印,而今目下,凄惶怎向,日永春遲。
玉樹風搖縮項鴉,與來緩步以當車。
沾衣似咤單袍冷,撲面如嘲兩鬢花。
紅手戲團看稚子,素萼傳賞羨僧家。
千人自笑非吾事,十笏因君禮藥叉。
多病年方覺,清齋日頗長。槐陰閒閉閤,竹榻靜焚香。宿鳥爭移樹,疏花不過墻。幸無塵牘擾,幽事足徜徉。
懷紱初為吏,修心未到僧。流年穿木榻,長夜伴燈檠。懶出從題鳳,慵書誤畫蠅。款門逢酒伴,勝飲玉壺冰。
蘭省雖清秘,蓬扉自泬?。編籬多綠槿,間樹出紅椒。客至常班草,觴馀自掛瓢。茹芝聊復得,空費鶴書招。
不堪驅世事,祇足稱閒居。叩齒清朝過,科頭累月馀。墻隈常置筆,帳內苦無書。雖羨侏儒飽,終年免負鋤。
知有看花約,春朝更不眠。蓋多從雨借,屐自上山穿。得俸寧供醉,謀生亦任天。校量終歲里,常在習池邊。
官箴渾不解,俠氣頓能銷。素發嗟垂領,紅塵屢折腰。世情飛絮過,鄉思斷蓬飄。為甚抽簪未,山中少藥苗。
灌園常不仕,沿牒偶為官。夜宿蕓香閣,朝看苜蓿盤。草玄能尚白,鍊骨未成丹。終擬藏名去,墻東老鹖冠。
潦倒時堪棄,清狂自懶醫。生涯千日酒,歲課五言詩。倚樹常趺坐,逢人或解頤。汗青吾豈敢,賴有子云知。
雖然稱校理,筆研久生塵。白虎多同異,金門自隱淪。桂薪從度日,榆莢又殘春。斟酌浮生理,須尋漉酒人。
高枕從吾拙,卑棲樂性全。豈無洴澼計,不受綈袍憐。野客猶分俸,當壚更覓錢。管弦何處樂,夜夜似西天。
紅葉侵階出,青楓夾陛飛。春風開紫閣,月朔擁朱衣。端拱封書少,清關接士稀。驚心垂象下,江海客星微。
故山多勝絕,歸夢不須占。竹長成高格,松青墜古髯。種園芝自給,煮石火頻添。何日拋簪紱,迎暄在短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