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澄一題秋幢贊佛圖
阿難乞食無窮愿,迦葉拈花偶爾來。
遺照十年猶仿佛,世間何事足徘徊。
此因還許生生記,似汝宜從寂寂回。
一念懺除知未盡,秋山聞唄有微哀。
阿難乞食無窮愿,迦葉拈花偶爾來。
遺照十年猶仿佛,世間何事足徘徊。
此因還許生生記,似汝宜從寂寂回。
一念懺除知未盡,秋山聞唄有微哀。
阿難懷著無盡的愿心去乞食,迦葉則是偶然間拈花一笑而來。這畫像歷經十年還依稀可辨,世間還有什么事值得讓人徘徊不前呢。這緣分還希望能在生生世世銘記,像你這樣的人應該從寂靜中返回。哪怕用一念去懺悔也知道罪業未除盡,在秋山中聽聞誦經聲帶著微微的哀傷。
阿難: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長于記憶,被稱為“多聞第一”,常隨侍釋迦牟尼。乞食:佛教用語,指僧人到世俗人家去乞討食物。
迦葉:即摩訶迦葉,也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拈花:傳說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人皆不解其意,唯有迦葉破顏微笑,于是釋迦牟尼將正法眼藏傳給了迦葉。
遺照:指秋幢贊佛圖。
懺除:通過懺悔來消除罪過。
聞唄:聽聞誦經聲。唄,佛教的贊誦聲。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難以明確此詩確切創作背景。但從詩中濃厚的佛教意象推測,可能創作于詩人對佛教教義有深入感悟之時,或是在看到秋幢贊佛圖后,引發了對佛法和人生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圍繞佛教思想,表達對世事的超脫和對佛法的虔誠。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意境清幽,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和運用,為研究詩人的宗教思想和創作風格提供了素材。
野航誰謂小,恰受野人身。載我欲何向,五湖煙水濱。
訪友匆匆求畫去,豈知市虎出無聲。復興路隔黃泉路,未許詩人共鬼行。
三韓萬里半天松,方丈蓬萊東復東。珠玉鍊成千歲實,冰霜吹落九秋風。酒邊腷膊牙車響,座上須臾漆櫑空。新果新嘗正新暑,繡衣使者念山翁。
帝里歸來日,胸懷尚昔年。人材今可數,公子獨無前。大旆光南寺,清唫到暝煙。功名方鼎鼎,未許傍云眠。
黃河十月冰如地,騎馬何人說好官?老子門前三丈雪,梅花開盡不知寒。
萬里煙云曉燧浮,三春鱷渚倍離憂。獨勞原隰悲周道,疇筦中樞負國讎。文武名臣應未盡,古今大事果誰收。驪歌乍動仙舟渺,惟有遙心共北流。
長安陌。當時我亦舟中客。舟中客。看花輕帽,被風吹側。少年情味中年得。捻之非夢春衫窄。春衫窄。斜陽飛絮,忽然無跡。
青熒藜火隔窗紗,咫尺瀛州路未遐。執戟共誇中秘館,飛觴頻入近臣家。毫端麗賦燕臺雪,座上雄談碣石霞。不道羅浮天萬里,玉堂清夜看梅花。
丁年學道道難成,卻得中原浪播名。否德自慚調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誰知東海潛姜望,好向南陽起孔明。收拾琴書作歸計,玉泉佳處老馀生。
萬山微暝一鐘鳴,古寺深秋倦客情。僧本折蘆翻面壁,人非騎鶴故吹笙。寒催亂木風交響,白動虛嚴月自生。慚愧勞勞不成寐,丁丁臥聽早樵聲。
平明升肩輿,相與東西征。浮嵐翳遠道,宛在云中行。連山互低昂,曲折如送迎。接天蔽喬木,澗與風爭聲。前登芝泥嶺,雨意漸覺晴。曈昽日色薄,蕭瑟衣裳輕。畏途見鹿角,高砦屯鄉兵。綵旗病目眩,嚴鼓羈魂驚。憑軾若夢寐,撫?傷浮生。顧謂李飛尉,我行猶幾程。
胥臺怒挾鯨濤回,吳越中分天塹開。青山兩岸障云錦,瑤空萬里春風來。春風先到沙頭柳,柳色鵝黃映春酒。美人欲去暫停橈,折柳贈行重握手。珊珊鳴佩行且遲,牽衣迭勸飛瓊卮。今日不醉后未期,后夜相思空夢之。人生最是別離苦,黯然消魂恨難吐。平生語笑在斯須,遮莫當筵強歌舞。海門日落潮已平,篙師掛帆催去程。畫江難寫斷腸意,聽取《陽關三疊》聲。
斗酒官亭醉未休,春江解纜倍離憂。閩關夜月舟中別,夢澤滄波馬上游。漠漠暮云夔子國,瀟瀟黃鶴漢陽樓。此行若聽王門漏,莫作蘭臺宋玉愁。
幾同揮麈話無生,青李何妨一寄身。越射隴游悲世路,南箕北斗嘆交情。沖風中燭花難結,凍雨侵香穗不成。野老看來存古意,丹雞白犬締新盟。
乍見滿庭皆桂子。開即初冬,一瞬生將死。遺失歡顏隨夢至,溫柔不過今宵事。夢醒如風縹緲碎。些許殘痕,延續心頭媚。亂影朦朧成淡紫,馀香滲在靈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