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隆和初童謠
升平不滿斗,隆和那得久。
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
升平不滿斗,隆和那得久。
桓公入石頭,陛下徒跣走。
升平年間的好日子不滿一斗之數(shù),隆和年號又哪能長久。桓溫一旦攻入石頭城,陛下您只能光著腳逃跑。
升平:東晉穆帝年號(357 - 361)。
不滿斗:形容時間短暫。
隆和:東晉哀帝年號(362 - 363)。
桓公:指桓溫,東晉權臣。
石頭:即石頭城,在今江蘇南京西。
徒跣(xiǎn)走:光著腳逃跑
東晉哀帝隆和初年,桓溫掌握軍政大權,勢力膨脹,對朝廷構成威脅。社會動蕩不安,百姓對局勢感到擔憂,此童謠便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反映了當時民眾的心理和對局勢的預判。
這首童謠以簡潔的語言預言了東晉政治局勢的不穩(wěn)定。它反映了桓溫專權對朝廷的威脅,體現(xiàn)了民眾對時政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支廈資寸莛,涉江寄孤艇。弗顧勝弗勝,乃諉幸不幸。舜華朝暮期,蒼松歲年迥。從渠寶康瓠,我自有岑鼎。
秋入梁園木葉稀,可憐歸計尚棲遲。形骸不為裁詩瘦,鬢發(fā)還因覽鏡悲。官路未通身已老,文章雖好數(shù)先奇。囊中清俸馀多少,又被窮人五鬼知。
春雨桃花夾岸香,天臺流水路茫茫。塵緣自與仙源隔,誤殺人間學阮郎。
將母仍為晝錦身,親從玉殿捧恩綸。旌旗自北風云近,花柳從南雨露勻。出入兩朝中執(zhí)法,起居八座太夫人。萊衣姓老看還少,粉署名秋別有春。桃實供從王母舊,履聲聽識鄭公真。那應北斗虛喉舌,共望中臺領縉紳。明主總深烏鳥慰,可能無意畫麒麟。
荊溪溪上首重回,豈意人間花劫灰?只有斬蛟橋下水,可曾寫入畫圖來?
甚時節(jié)、便催春去。才幾番風,幾番晴雨。綠滿鄰家,曉陰移過隔墻樹。夢回孤枕,更休問、流云何處。別浦柔橈,盡飄泊、江南芳杜。飛絮。任凄寒怨暝,猶自亂吹狂舞。闌干易暮。目送去、斷帆無數(shù)。悔當年、倚醉旗亭,被花外、啼鶯留住。待整理征衫,尚記吟邊歸路。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共春長在一壺中,盡可浮游與沈醉。
紫桂香銷五夜霜,碧云收盡玉蟾光?,槴\不是人間樹,何處朝陽有鳳凰。
松聲學海濤,洶洶不可息。如驅(qū)萬山泉,迸落千丈石。浩然入清聽,心與境為一。焉知咸陽道,車馬走赤日。大哉利名事,靜者夢不及。
饕虱一心求自肥,僵蠅聞臭逐風飛。名人放卻清高面,學者拋開道德衣。遠去金神余背影,已沉西日散殘暉。嚴堤初潰魚蝦跳,誰為持筌戰(zhàn)式微。
遙聞末疾漸加瘳,時向湖山續(xù)舊游。杯酒尚須行樂用,花枝多為養(yǎng)生休。春風楊柳迷歸騎,秋水芙蓉隱釣舟。何日從君柁樓底,臥聽橫笛起中流。
天寶年間事已非,先生不醉將安歸。當時豪氣三千丈,傾國名花贈玉妃。
鄭虔官冷飯不足,杜陵高歌勸歸來。古人失意有如此,嗟我不去胡為哉。山中屋廬殊未破,門前稻秫已堪栽。扶犁有子健如犢,不信石田荒綠苔。
難常嘉會良足記。
山徑蕭蕭落木疏,小橋流水限林廬。秋風黃葉少人跡,雞犬不聞惟讀書。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