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四首 其一
箕子明夷后,還從徼外居;
端然殊宋恪,終莫挽殷墟!
青海浮天闊,黃山裂地虛。
豈應千載下,摹擬到扶余!
箕子明夷后,還從徼外居;
端然殊宋恪,終莫挽殷墟!
青海浮天闊,黃山裂地虛。
豈應千載下,摹擬到扶余!
像箕子遭受磨難后,到邊遠之地居住;他堅守自己的準則不同于宋的拘謹,卻終究無法挽救殷商的滅亡!青海廣闊如在天邊浮動,黃山仿佛裂開大地顯得虛空。難道在千年之后,還要去模仿扶余國那樣的結局嗎!
箕子明夷: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明夷”是《易經》卦名,象征君子遭難。這里指箕子因勸諫紂王而被囚禁。
徼外:邊境之外。
宋恪:宋人的拘謹。
殷墟:商朝后期都城遺址,這里代指商朝。
青海:這里可能泛指西北的湖泊。
黃山:可能泛指東南的山脈。
扶余: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后被其他民族所滅。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從詩中情感推測,可能創作于國家面臨內憂外患、局勢動蕩之時。詩人看到國家的衰敗,如同看到歷史上商朝的滅亡,心中充滿憂慮和感慨。
這首詩以歷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為依托,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詩中既有對歷史的反思,也有對現實的憂慮,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特定時期文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
去雁失歸群,孤聲不可聞。一樓花外月,千里隴頭云。
臨邛負弩小事,長沙賦鵩胡云。那用爭他絳灌,歸來笑擁文君。
永嘉政衰紛酋虜,衣冠避亂入南土。湔滌陋習變儒風,邑小曹滕俗鄒魯。云誰奮振為之先,南湖諸老抱遺編。結廬弦誦南山下,陶冶歐林諸名賢。流風遺澤詎云斬,玉樹芝蘭多異產。吾家一脈分太卿,轉徙桃源入蒲坂。坂中族庶衍而昌,腴田粳稻充烝嘗。故家門面亦何有,綠繞古樹凡千章。先憲當年手自植,老干嵯峨蔽天日。冰霜飽嚼節如鎗,孫枝秀出皆徑直。畫工描寫入此圖,先輩文字墨未渝。篋笥久藏吃蟲鼠,上下殘缺半糊涂。小弟佑生知愛惜,緣舊易新重妝飾。凌晨捧帚掃家堂,高掛此圖于素壁。先人手澤存豈多,棄置將奈愚騃何。窗前感此起遐念,涕泣更下欲滂沱。敬拭下方書數語,此意根心難縷縷。吾宗衰替理宜復,共振先聲時望汝。
才大翻媒忌,名高卻累身。神龍元不世,鬼蜮爾何人。宰木枝應長,殘經業故貧。流言空半白,皎日對沾巾。
江空暗雨飛鴻杳,天長古道行人少。芳草池塘夢欲迷,紫荊庭下無人掃。誰似君家常棣華?炫日矜春長媚好。文采風流詔諫孫,詩書滿屋來華軒。我聞同姓古所敦,尺布斗粟何足論。
一依風霜萬木枯,歲寒惟見老松孤。秦皇不識清高操,強欲煩君作大夫。
舊時山月,舊時云路,舊時鷗約。行囊待滿也,又陽春生腳。念夜寂塵高誰與酌。料荒池柳枝猶弱。堆愁恨遮眼,把群山刬卻。
人生冉冉渾無定。昨日筵前今日病。芳筵病榻等閑身,轉眼釵鈿驚已剩。阿儂自圣清狂甚。敲遍闌干尋舊訊。漫言不見隔年人,一個當前看玉鏡。
同著緇衣遁綠蘿,晉書唐律共磋磨。僧中今見大小朗,世上爭傳長短歌。適意豈無千里駿,聽經應有一雙鵝。偷閒欲結東林社,須得蔬盤貯水梭。
傷漂泊。負了花前期約。寒食清明都過卻。愁懷無處著。晴日柳陰池閣。風絮斜穿簾幕。簾外秋千閑彩索。斷腸人寂寞。
老胡密語已乖張,迦葉何曾解覆藏。口耳到君俱喪盡,又還家丑外邊揚。
久抱明珠懶暗投,鳳毛千仞興全收。黑頭正喜冠加豸,穩步無勞杖刻鳩。使者繡衣嵩少出,老人紫氣嶺南浮。懸知驄馭澄清急,遙借三花當酒籌。
君持使節過繩橋,已遣蠻夷感圣朝。良將未夸班定遠,大臣猶數蓋寬饒。川香野馬銜青草,雪暗天鵝避早雕。西出陽關九千里,歸來莫惜鬢蕭蕭。
濕云侵袂細??,自曬蓑衣石上楓。海月長來飛雨下,仙家半入漏天中。石棱近水依崖長,山柹著霜連葉紅。卻笑當年補天手,鍊成五色竟無功。
燕南雪花大如掌,點綴枯槎夜深響。悵然忽思羌笛聲,恨不西湖撥雙槳。趙君喜走江南村,曉持寫真來扣門。小堂虛白凜相對,便覺生意回孤根。朔風飄蕭天色冷,的是當時湖上景。摩挲欲掃樹間苔,舒卷愁翻月中影。君家仙子真風流,一醉曾賒紫綺裘。羅浮山下作春夢,素娥執手增離憂。聞君跨馬山陽去,驛路還應得奇遇。逢人寄取折枝來,莫忘西齋賦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