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十八首 其三
一個形骸兩姓名,
入泥入水可憐生。
回頭掣斷黃金鎖,
肯向毗盧頂上行。
一個形骸兩姓名,
入泥入水可憐生。
回頭掣斷黃金鎖,
肯向毗盧頂上行。
一個身體卻有兩個名字,陷入困境實在可憐。回頭掙脫那如黃金鎖般的束縛,敢于在毗盧遮那佛的頭頂行走。
形骸:人的軀體。
可憐生:可憐的樣子。生,語助詞。
掣斷:扯斷。
黃金鎖:比喻各種世俗的、觀念的束縛。
毗盧:即毗盧遮那佛,佛教法身佛。
此詩為宋代禪宗頌古之作。宋代禪宗發展繁榮,禪僧們常以詩歌形式闡釋禪理。這首詩可能是禪師為啟發弟子,讓其擺脫世俗觀念和固定思維的束縛,追求更高的禪悟境界而作。
這首詩主旨是倡導人們擺脫世俗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和超凡的境界。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深刻的禪理。在禪宗文學史上,它是頌古體裁的典型作品,有助于后人了解宋代禪宗思想和文學創作。
共理分荊國,招賢愧不材。
召南風更闡,丞相閣還開。
覯止欣眉睫,沉淪拔草萊。
坐登徐孺榻,頻接李膺杯。
始慰蟬鳴柳,俄看雪間梅。
四時年鑰盡,千里客程催。
日下瞻歸翼,沙邊厭曝鰓。
佇聞宣室召,星象列三臺。
少小學書劍,秦吳多歲年。
歸來一登眺,陵谷尚依然。
豈意餐霞客,溘隨朝露先。
因之問閭里,把臂幾人全。
日暮田家遠,
山中勿久淹。
歸人須早去,
稚子望陶潛。
云海泛甌閩,風潮泊島濱。
何知歲除夜,得見故鄉親。
余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
平生復能幾,一別十余春。
四海重然諾,吾嘗聞白眉。
秦城游俠客,相得半酣時。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閨夕綺窗閉,佳人罷縫衣。
理琴開寶匣,就枕臥重幃。
夜久燈花落,熏籠香氣微。
錦衾重自暖,遮莫曉霜飛。
萬歲樓頭望故鄉,
獨令鄉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淚,
今朝偶見同袍友,
卻喜家書寄八行。
習公有遺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見識,山僧賞自知。
以余為好事,攜手一來窺。
竹露閑夜滴,松風清晝吹。
從來抱微尚,況復感前規。
于此無奇策,蒼生奚以為。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
聞君秉高節,而得奉清顏。
鴻漸升儀羽,牛刀列下班。
處腴能不潤,居劇體常閑。
去詐人無諂,除邪吏息奸。
欲知清與潔,明月照澄灣。
夕曛山照滅,送客出柴門。
惆悵野中別,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喬木爾飛翻。
無使谷風誚,須令友道存。
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
嶺猿相叫嘯,潭嶂似空虛。
就枕滅明燭,扣舷聞夜漁。
雞鳴問何處,人物是秦余。
春堤楊柳發,憶與故人期。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
山陰定遠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蘭亭會,空吟祓禊詩。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
誰道山林近,坐為符竹拘。
麗譙非改作,軒檻是新圖。
遠水自嶓冢,長云吞具區。
愿隨江燕賀,羞逐府僚趨。
欲識狂歌者,丘園一豎儒。
碧溪常共賞,
朱邸忽遷榮。
豫有相思意,
聞君琴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