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白帝城
草昧英雄未定誰,路人先泣漢官儀。
峽中形勢非難恃,井底規模自不支。
雉堞未頹春蘚合,麗譙猶在夕陽遲。
行人過日砧聲急,欲和當年杜老詩。
草昧英雄未定誰,路人先泣漢官儀。
峽中形勢非難恃,井底規模自不支。
雉堞未頹春蘚合,麗譙猶在夕陽遲。
行人過日砧聲急,欲和當年杜老詩。
亂世中英雄尚未分出勝負,路人已為先漢的官儀悲泣。三峽的險要地勢難以依仗,局促的格局本就難以支撐。城墻上的女墻未倒,春蘚已悄然覆蓋;壯麗的譙樓依舊,卻籠罩在遲暮的夕陽里。行人經過時,搗衣聲急促響起,我想應和當年杜甫在此寫下的詩篇。
草昧:指亂世,混沌未明的狀態。
漢官儀:漢代的禮儀制度,此處借指前朝(如蜀漢)的典章制度。
峽中形勢:指白帝城所在的三峽險要地勢。
井底規模:比喻局促狹小的格局。
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墻的上緣有凹凸的短墻,即女墻。
麗譙(qiáo):壯麗的城門樓。
砧(zhēn)聲:搗衣聲,古代婦女洗衣時用砧杵捶打。
杜老:指杜甫,杜甫曾在夔州(今奉節)寫下多首涉及白帝城的詩作。
此詩應為后世文人途經白帝城時所作。白帝城作為三國蜀漢遺跡,歷來是憑吊歷史之地。詩人經過時,見城垣依舊、夕陽晚照,聯想到歷史上英雄爭霸的往事,又追念杜甫在此留下的詩篇,因而寫下此作,抒發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詩中通過描繪白帝城遺跡與景色,回顧歷史英雄紛爭,借‘漢官儀’‘井底規模’等意象感慨興衰。‘春蘚’‘夕陽’‘砧聲’烘托蒼涼氛圍,結尾欲和杜詩更添歷史厚重感,語言凝練,意境深遠。
夜長偏覺漏聲遲,往往隨歌慘翠眉。
黃葉落催砧杵日,四皓入山招不得,
無家歸客最堪欺。
濃染紅桃二月花,只宜神筆縱龍蛇。
淺澄秋水看云母,
使君即入金鑾殿,夜直無非草白麻。
城上寒來思莫窮,
土囊萍末兩難同。
飄成遠浪江湖際,
春能和煦秋搖落,
生殺還同造化功。
神化難源瑞即開,
雕陵毛羽出塵埃。
香閨報喜行人至,
瓊枝翠葉庭前植,
從待翩翩去又來。
酒盡歌終問后期,泛萍浮梗不勝悲。
東門匹馬夜歸處,
可憐范陸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
不管人間是與非,白云流水自相依。
一瓢掛樹傲時代,
客星辭得漢光武,卻坐東江舊蘚磯。
從待銜泥濺客衣,百禽靈性比他稀。
何嫌何恨秋須去,吳王宮女嬌相襲,合整雙毛預奮飛。
紫氣天元出故關,
大明先照九垓間。
鼇山海上秦娥去,
蟠桃樹在煙濤水,
解凍風高未得攀。
燎野焚林見所從,
惹空橫水展形容。
能滋甘雨隨車潤,
有時片片風吹去,
海碧山清過幾重。
發事牽情不自由,偶然惆悵即難收。
已聞抱玉沾衣濕,世間何處偏留得,萬點分明湘水頭。
雪滿湖天日影微,
李君降虜失良時。
窮溟駕浪鶤鵬化,
可憐燕谷花間晚,
鄒律如何為一吹。
火性何如水性柔,
西來東出幾時休。
莫言通海能通漢,
洪波激湍歸何處,
二月桃花滿眼流。
水盡銅龍滴漸微,景陽鐘動夢魂飛。
潼關雞唱促歸騎,
羲和晴聳扶桑轡,借與寰瀛看早暉。
不望金輿到錦帷,人間樂極即須悲。若言要識愁中貌,也似君恩日日衰。
招得香魂爵少翁,九華燈燭曉還空。漢王不及吳王樂,且與西施死處同。
藋藋拂清流,堪維舴艋舟。野蟲懸作餌,溪月曲為鉤。
雨潤搖階長,風吹繞指柔。若將諸樹比,還使綠楊羞。
蠶婦非堯女,漁人是子猷。湖邊舊栽處,長映讀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