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詞三首 其二
日轉歸人外,
天移入畫中。
冕旒馀澤在,
驚蹕舊儀空。
卜宅三川繞,
方喪萬里通。
初寒石門路,
松檜颯悲風。
日轉歸人外,
天移入畫中。
冕旒馀澤在,
驚蹕舊儀空。
卜宅三川繞,
方喪萬里通。
初寒石門路,
松檜颯悲風。
太陽西沉,送葬的人群已漸遠;天空的光影,仿佛融入了哀傷的畫卷。帝王的恩澤仍在人間留存,可昔日清道戒嚴的儀仗已空無蹤跡。選定的陵寢有三川環(huán)繞,舉國上下都在為帝王舉喪。初冬的石門路上,松檜在寒風中發(fā)出蕭瑟的悲響。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的禮冠與垂珠,代指皇帝。
驚蹕(jīng bì):帝王出行時清道戒嚴的儀式。
卜宅:此處指為帝王選擇陵寢之地。
三川:泛指河流,或指洛陽附近的河(黃河)、洛(洛水)、伊(伊水)三水。
方喪:指全國性的國喪。
石門:可能指陵墓所在的山口或門闕。
檜(guì):常綠喬木,常植于陵墓旁象征肅穆。
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二年(1022-1063),以仁政著稱,去世后“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宋史》)。此詩為仁宗挽詞之一,創(chuàng)作于其去世后,通過描繪國喪場景與陵寢環(huán)境,反映當時舉國哀痛的氛圍及對帝王的追思。
全詩以哀婉筆觸描繪仁宗喪儀場景,既追念其生前恩澤,又通過空寂儀仗、蕭瑟陵景烘托哀情,是宋代挽詞中典型的莊重之作,體現了對仁政君主的深切悼念。
早結淵衷眷,英名擅四方。獻箴誠剴切,屢諫極忠良。勸講黃金殿,修辭白玉堂。簪紳歆盛美,何事遽云亡。昔宰金淵日,獲從二陸游。同朝深自喜,投袂意相稠。□□方驚歿,公乎遽若休。佳城知有日,老淚灑西州。
一榻臥云長至日,半爐宿火欲明時。年年來此南窗下,不怕風霜容易欺。
好月在天常患缺,硬弓在櫜常患折。男兒窮居苦無骨,老女不嫁忌嫁畢。兩株銀杏江邊老,花者是公實者母。天生神物必有偶,獨坐空房今白首。路傍古井人所食,清淺分明辨沙礫。可鄰照影多行客,不見須眉見巾幗。江東蔗竿長丈二,中間可啖兩頭棄。少年往矣老不濟,四十五十無多歲。
城邊楊柳飛白花,河上春風吹暮沙。飄飄歲月此雙燕,渺渺江湖聊一槎。人情翻覆似波浪,世態(tài)變化如云霞。駟馬高車有憂患,只須料理東門瓜。
春來周道正平平,楊柳風多曉霧睛。向晚卻隨僧寺宿,此心聊與佛燈明。班行著我曾何補,詩思于公輒又生。明日五陵翹首地,祇應顏汗倍關情。
宜城桑落有堪沽,三百青銅豈是無。不飲桃花不相笑,桃花知道欠當壚。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智巧既萌,資待靡因。誰其贍之,實賴哲人。哲人伊何,時為后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征,農夫野宿。氣節(jié)易過,和澤難久。冀缺攜儷,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壟畝。矧伊眾庶,曳裾拱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不履。若能超然,投跡高軌。敢不斂衽,敬贊德美。
舟小從波兀,橋深愛樹遮。風煙生遠思,何必慕乘槎。
黃昏又近。這疏疏密密,拋撇誰領。無限斜陽,上盡簾鉤,簾卷西風人靜。詩人見說如伊淡,怎淡到、煙痕都暝。就個中摸索渠儂,孤袖暗香齊冷。慰藉消魂瘦損,暮云破一角,漏泄清景。壓帽欹斜,依樣朝來,只有寒溫差省。范圍約束疏籬管,管不住、周遮三徑。恰小窗、落墨徐熙,一幅折枝相映。柴門小啟。甚重重疊疊,堆入簾底。柳不成痕,桐不成陰,竹又個無成字。水邊籬落橫斜見,又不似、羅浮妝倚。倩阿誰問答形神,除和陶詩無計。非復三人對影,舉杯邀月色,岑寂恁地。衣白衣黃,大袖疏襟,黯黯酒痕難洗。爭妍仿佛佳人背,顧好處、自憐無墜。趁早些、收拾橫陳,玉骨枕函留翠。疏燈一點。又遮遮掩掩,秋滿欄檻。次第看來,如此蕭疏,那有一分明艷。水仙祠下寒泉薦,冷落語、酒旗茅店。到不如夢醒紗幮,約略梨花云冉。誰話餐英舊事,美人怨遲暮,初服清感。止水盈盈,古鏡精神,總怨煙消香暗。畫圖若寫西風照,莫孟浪、秋容增減。算夜涼、蝶瘦螀寒,只有個螢還閃。
三年四度過禪家,兩見凋零兩見花。今日畫轓重駐此,綠陰彌望盡桑麻。
綠葉初殘風乍稀,紅香飄處逗人衣。芙蓉出水枝枝凈,橘柚經霜個個肥。
鈍齋吾老友,十載拜床下。抱材恒不售,時已有定價。叫閽論大禮,不肯諸公亞。三遷及仆丞,一疏落別駕。執(zhí)經睨黃梅,且莫易呵罵。無住生爾心,可達圣仁舍。
養(yǎng)性攄情不記年,免尋云水更參禪。有心用處還應錯,無意看時卻宛然。析法尚嫌灰斷果,燒丹堪憫地行仙。欲知此理誰人會,水自朝東月自圓。
曲水雙橋臨小寺,橋東一頃平湖。湖邊有柳若于株。魚蝦清可拾,煙雨渺難摹。白鷺青鷗誰主客,水天游戲無拘。奉宸苑戶各分渠。圓錢冒荷葉,長箭引茨姑。
文康孫子近如何,幾約看山不見過。金剩酒資春醉少,鐵穿門限日書多。才高羨汝連城璧,器小慚予測海螺。芳歲勛勞須早著,光陰容易鬢成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