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首 其三
喚作拄杖則觸,不喚作拄杖則背。
若也識得,荊棘林中撒手,是非海里橫身。
脫或未然,普賢乘白象,土宿跨泥牛。
喚作拄杖則觸,不喚作拄杖則背。
若也識得,荊棘林中撒手,是非海里橫身。
脫或未然,普賢乘白象,土宿跨泥牛。
若稱它為拄杖便會執著名相,不稱它為拄杖又會違背本然。若能真正領悟,即便身處荊棘遍布的困境也能放下掛礙,在是非紛擾的世俗中亦能坦然自在。若尚未領悟,便如同普賢菩薩乘白象(循顯教常規修行),又似土神跨泥牛(用笨拙方法行事)。
觸:禪宗術語,指執著于名相概念而產生束縛。
背:違背事物本然狀態。
荊棘林:比喻充滿障礙與困境的環境。
撒手:放下執著,無掛無礙。
是非海:指充滿是非紛爭的世俗世界。
橫身:坦然直面、自在應對。
普賢乘白象:普賢菩薩以白象為坐騎,象征大行(實踐)的修行法門。
土宿跨泥牛:土宿或指土神、星相中的土宿,泥牛為泥塑之牛,比喻笨拙、不實的修行方式。
此偈為禪宗語錄體作品,當出自唐宋時期禪師法語。創作背景與禪宗‘破執’教學法相關,旨在通過對‘拄杖’這一日常器物的名實之辯,引導弟子破除對語言概念的執著,領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法核心。
全詩圍繞‘拄杖’名相展開辯證,強調超越言語概念的本然體悟。前半段以‘觸’‘背’之困引出破執之境,后半段以‘普賢’‘土宿’對比,點化修行需離相契真。體現了禪宗‘無住生心’的修行智慧,是典型的禪宗機鋒偈頌。
卜算詞中算。卦象分爻象。海島專尋知友來,堪把扶風喚。莫怪頻磨難。只要分明燦。決定堅心沒惱愁,永結長生伴。
然間云霧,密布長天,遍空呈瑞。屑飄飄,舞風前輕墜。面凝酥,山頭鋪分,又爽兼鮮媚。姹嬰兒,相將攜手,同來游覷。里全真,實中迎寶,滿插瓊花榮貴。脈和明,更三光分銳。地生輝,震方通耀,放爛銀霞起。見師呼,仙童邀我,蓬萊一醉。
浮世都憐假合身。勸人認取里頭人。本來面目好相親。返照回光知去處,逍遙自在樂天真。銳然穎脫出囂塵。
人要修行猛做,我心除盡堪為。不將筋力謾胡施。閑里真清漸自。白雪變成姹女,黃芽養就嬰兒。兩般消息有誰知。悟徹分明便是。
殘雪初消欲暝天,無枝冷艷破春妍。 山邊村落澗邊路,籬外幽香竹外煙。 自我相思經一載,與君偕隱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
苦霧寒煙一望昏,秋風秋雨滿江村。 波浮衰草遙知岸,船過疏林竟入門。 儉歲四鄰無好語,愁人獨夜有驚魂。 子桑臥病經旬久,裹飯誰令古道存?
蟻視曹公氣不摧,蘭焚玉碎劇堪哀。 故人慷慨推奇士,亂世縱橫露俊才。 洲沁何妨激濤浪,文章那肯辱蒿萊。 只今后代經過者,煙水茫茫酹一杯。
松杉風外亂山青,曲幾焚香對石屏。 空憶去年春雨后,燕泥時污太玄經。
老子西城住,今踰十載期。栽花成茂樹,種柳長高枝。
移接從渠巧,誇傳到處知。擔頭挑賣去,一一是趨時。
勸葉復依蒲,登龍是去途。 何煩垂翡翠,未肯畏鵜鶘。 已負吞舟大,終無涸轍虞。 濠梁寧足樂,相忘在江湖。
十二層樓春色早。三殿笙歌,九陌風光好。堤柳岸花連復道。玉梯相對開蓬島。 鶯囀喬林魚在藻。太液微波,綠斗王孫草。南闕萬人瞻羽葆。後天祝圣天難老。
燈前清淚落衣間,守歲分為客是閑。 老母今春年七十,壽觴爭忍對慈顏。
閑登朱亥游俠墓,卻望梁王歌吹臺。 臺上墓邊芳草綠,游人心事立徘徊。
君王未到玉津游,萬樹紅芳相倚愁。 金鎖不開春寂寂,落花飛出粉墻頭。
惠澤涵濡四海同,微生曾莫預昆蟲。 不參品物陶鎔外,獨作窮人蓋載中, 深穽已顛猶磷石,危苕將籜更推風。 一家寄命嗟無地,何負明神與上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