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胡人獻馬圖
皇明仁化被諸羌,坐使腥膻俯首降。
不在將軍揮斧鉞,自來廷陛獻驪黃。
云中從此狼煙息,天廄新增駿骨強。
盛事小臣今目擊,貳師何用出燉煌。
皇明仁化被諸羌,坐使腥膻俯首降。
不在將軍揮斧鉞,自來廷陛獻驪黃。
云中從此狼煙息,天廄新增駿骨強。
盛事小臣今目擊,貳師何用出燉煌。
大明朝的仁德教化覆蓋了各個羌族部落,使得那些有腥膻之氣的胡人都俯首歸降。這并非依靠將軍揮舞斧鉞武力征服,而是他們自動來到朝廷獻上駿馬。從此云中地區不再有戰爭的狼煙,皇家馬廄增添了強壯的駿馬。這樣的盛事我這個小臣如今親眼目睹,哪里還用得著像貳師將軍那樣出兵敦煌去獲取良馬呢。
皇明:大明朝。仁化:仁德的教化。諸羌:這里泛指邊疆少數民族。
腥膻:代指胡人,帶有一定貶義。
斧鉞:古代兵器,象征武力。
廷陛:朝廷。驪黃:指駿馬。
云中:古地名,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這里泛指邊疆地區。狼煙息:指不再有戰爭。
天廄:皇家馬廄。駿骨:良馬。
貳師:指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時曾兩次出兵大宛求良馬。燉煌:即敦煌。
此詩應創作于明朝政治相對穩定、邊疆民族關系較為融洽的時期。當時明朝以仁德教化治理邊疆,使得少數民族紛紛歸附,詩人目睹這一盛事,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明朝仁德統治帶來的邊疆和平與國家繁榮。其突出特點是強調仁德的作用,以和平方式解決邊疆問題。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文人對國家治理的態度。
池上春風動白蘋,池邊清淺見金鱗。 新波已縱游魚樂,調笑江頭結網人。
清入欄干酒易醒,春風楊柳幾沙汀。 平沙抵得瀟湘闊,祗欠螺峰數點青。
月疑宮闕下銀潢,碧轉欄干萬頃光。 我是水晶宮里客,倚樓猶自羨滄浪。
當時倉座倚鴻籌,清白堪封萬戶侯。 陵谷已非家世遠,畫橋依舊水東流。
玉顏羞見錦衣侯,草木煙封雨鎖愁。 不似田文門下客,一貧一富不知羞。
五柳先生卷折腰,孤眼千載仰風標。 青衫令尹頭如雪,不厭朝昏過此橋。
沙石香叢葉葉青,卻因聲誤得蟬名。 騷人佩處唯荊渚,識者知來遍蜀城。 消得作亭滋九畹,便當入室異群英。 非逢至鑒分明說,汩沒人間過此生。
弄月吹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 貪尋舊日鷗邊宿,露濕船頭數軸書。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沈沈鎖建章。 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
江上筑臺遺世塵,堂上虛白見天真。 丹心許國平生事,皓道還家自在身。 水樹芬馨憐茝蕙,雪軒顏色愛松筠。 清時解紱端榮佚,不獨賢哉詠古人。
水合交層浪,峰回出翠鬟。 云隨村艇去,鷗趁洑波還。 斗酒相忘甚,寸心如此閑。 不應篷底醉,過卻釣魚山。
節義之風古所褒,清談於晉視如毛。 百年王謝丘墟了,惟卞將軍墓最高。
狼烽遷驛浩茫茫,遂以孤城為國亡。 骨肉空教撐遠目,貔貅何自□巖疆。 飛纓慘絕羈南越,寶劍誰能借上方。 揮淚汨羅招不得,惱人風雨舊池塘。
當年紫禁煙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秋風倦客,一杯情話,為君傾倒。回首燕山,月明庭樹,兩枝烏繞。正情馳魏闕,空書怪事,心膽墮,傷殷浩。 禍福無端倚伏,問古今、幾人明了。滄浪漁父,歸來驚笑,靈均枯槁。邂逅淇南,歲寒獨在,故人襟抱。恨黃塵障尺,西山遠目,送斜陽鳥。
五月雨聲連六月,南屏云氣擁柴扉。林巒有穴山精出,巖谷無人石燕飛。
詩句偶從行處得,家鄉多在夢中歸。曉來杖策湖頭去,春水溶溶沒釣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