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乙丑二月憲長入覲予暫署堂事比得代就間戲而賦此
大隱隱朝市,誰今是隱魁。
雨聲閑枕簟,竹色小亭臺。
高閣刑書束,常時笑口開。
雖然贏得懶,終愧我非才。
大隱隱朝市,誰今是隱魁。
雨聲閑枕簟,竹色小亭臺。
高閣刑書束,常時笑口開。
雖然贏得懶,終愧我非才。
真正的大隱之士隱于朝廷和市集,如今誰才是隱者中的魁首呢?聽著雨聲悠閑地躺在枕席上,欣賞著小亭臺邊的竹色。高閣上的刑書都被束之高閣,平日里常常笑容滿面。雖然這樣落得個清閑慵懶,但終究還是慚愧自己沒有才能。
大隱隱朝市:古代有“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的說法,指真正的隱士不必隱居山林,在朝市中也能保持內心的淡泊。
隱魁:隱者中的魁首。
枕簟(diàn):枕頭和竹席。
刑書:法律文書。
弘治乙丑為公元1505年,憲長入覲,作者暫署堂事,待他人接替后有了閑暇,便戲作此詩。當時作者身處官場,在暫代事務結束后,有了短暫的清閑,由此引發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詩人在短暫清閑時的內心獨白,突出特點是將閑適與愧疚的情感交織。它展現了詩人在官場中的復雜心境,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官員的一種生活狀態和思想情感。
萬疊青山一葉舟,孤云野鶴兩相猶。
君才十倍猶堅臥,我技多窮只浪游。
海氣日騰迷北望,江花初發動人愁。
心盟不與鄉音改,海角天涯自唱酬。
絕壑松杉合,懸巖冒雨登。
云中人種麥,天際我攀藤。
路盡峰能轉,巢危石欲崩。
寒煙滿蘿屋,應有未歸僧。
龍湖太守擁旄旌,西過牂牁是舊城。
從古衣冠非僻遠,如今風氣亦文明。
梯航久已修唐貢,帶礪還應講漢盟。
身率百蠻同稽首,千年委質在周京。
西塞山前吹笛聲,
曲終已過雒陽城。
君能洗盡世間念,
何處樓臺無月明。
廣堂播光風,疏簾散香霧。中有孝親人,承歡在階阼。
升階拜家慶,載笑親心樂。萊衣戲舞馀,大斗時復酌。
酌酒介期頤,絲竹亦駢列。但愿甕中春,消盡頭上雪。
雪消壽自延,善積慶由天。試看浮世上,誰得似渠賢。
新春天氣好,夜始見飄風。
幸有諸賢聚,何妨二老同。
清歌欺白纻,綠酒妒新豐。
人日明朝是,晴陰付太空。
尋師訪道為參禪,
先將鼻孔與人穿。
大喝一聲三日困,
塵毛猶掛曲床邊。
璧池鐘鼓餼羊仍,故事幾同杞宋徵。
耆獻先朝留碩果,文章江左際中興。
青衫儔侶今誰在,烏府風棱世尚稱。
算亥更逢鄉舉日,祝公德望與年增。
黃河九曲固難窮,
六里琉璃未長雄。
眼底坳堂君勿詫,
使華來自水晶宮。
曉乘山巔塔,塔俯但蒼霧。
下界已茫然,應有造天路。
人喧識京口,樹暗迷瓜步。
呼吸浪吹覺,造次風引去。
咫尺海潮聞,不辨導江處。
□□□□石,硉突倚山顛。
□□□羊伏,漫漫萬馬聯。
何年□□□,終古□桑田。
□□□□□,□仙□允傳。
江涵帝子翚飛閣,
山際真君鶴馭天。
雨淫蕭艾掩嘉蔬,
況敢堆盤薦腹腴。
借問素餐顏有忸,
河邊寧作鮑生枯。
嘯傲閑庭午,優游小院晴。
葛衫披處爽,木屐步來輕。
沼底看魚戲,林陰避日明。
景風拂短袂,饒有故人情。
但有微涼到,偏宜伏晷延。
紅垂一樹棗,白挺幾枝蓮。
花色驕羅綺,蟬鳴藐管弦。
楚騷多妙意,獨愛遠游篇。
石衛尉家先沒入,黔婁生處亦誅求。
客嘲未悟漫天戲,鬼瞰皆知偃月謀。
不許他人分越國,預拚異日去崖州。
傍觀莫枉為酸鼻,鹿死無魂豈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