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宛城五日追次舊游漫成十首 其四
重五節,
記得在吳門。
北寺墻頭蘭葉鬢,
桐橋船里墨花裙。
那許不銷魂。
重五節,
記得在吳門。
北寺墻頭蘭葉鬢,
桐橋船里墨花裙。
那許不銷魂。
端午節,記得曾在蘇州。北寺的墻頭,女子鬢邊簪著蘭葉;桐橋的船中,女子身著墨色花紋的裙子。這樣的情景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
重五節:即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吳門:指蘇州,因蘇州為春秋吳國都城,故稱。
北寺:蘇州古寺名,或指北寺塔(報恩寺塔),為蘇州地標。
蘭葉鬢:鬢角插著蘭葉作為裝飾,蘭葉象征清新雅致。
桐橋:蘇州古橋名,具體指蘇州城內或近郊的某座橋梁。
墨花裙:帶有墨色花紋的裙子,體現樸素雅致的服飾風格。
銷魂:原指神思茫然,此處形容因美好情景而極度陶醉。
此詞為追懷舊游之作,具體創作時間無考。或為作者于宛城(今河南南陽)時,回憶早年在蘇州(吳門)過端午節的經歷,因物感懷而作,旨在重現舊時光的美好。
全詞以“重五節”為時間線索,聚焦蘇州端午的兩個生活片段——北寺墻頭的女子妝扮與桐橋船中的裙裾風情,通過細節勾勒江南風物,抒發對舊游的眷戀。語言清新明快,情感真摯自然,是追昔類小令的典型之作。
西行至錦石,茲山何巑岏。上有千花樹,照耀紫云盤。人傳漢陸生,奉詔日南端。片語下南越,千金入長安。趙主降黃屋,粵俗為衣冠。使還至此山,云錦繞層巒。百萬秦戍卒,三千漢材官。銅標絕炎塞,橫海泛波瀾。時來片語易,事去六師難。功成在龍奮,名立附云翰。志士不偶時,終古為悲酸。仍聞桂江水,上接烏蠻灘。
黃花采采報重陽,人在天涯憶帝鄉。貌得西方金粟影,大江東去泛慈航。
石燕霏霏拂洞前,青蓮朵朵相新妍。蒼鼯采鹝怪人語,木魅巖魈窺客筵。山中酒熟是何代,石上桃開非昔年。猶恨花源徒陟跡,至今傳者武陵仙。
金銀宮闕地,西北勢來雄。萬馬從天下,群龍豁眼中。壯圖基帝里,勝景渴詩翁。指點巖花去,云邊若個峰。
坐對秋屏情亦好。抱月登高、趣向天公討。壁上流云欺客老,由它補闕何須掃。昨是今非休更道。便具陶腰、也向山傾倒。始信峰前同一笑,清風不許人生惱。
緩步出南郊,疏林帶夕暉。鴉歸云作陣,鷺聚雪生輝。桂嶺秋來早,漓江葉落稀。偶逢垂釣者,宴坐澹忘機。
練川雖鑒發,寧比令君明。不淺緇衣好,偏深白屋情。萬人紛雨泣,孤舄受風輕。我欲攄銀管,誰同循吏名。
一片花飛春意減。雨雨風風,常恨尋芳晚。若個花枝偏入眼。尊前細問春風揀。醉里看花云錦爛。只記鶯聲,不記紅牙板。留著佳人鸚鵡盞。明朝剩把長條換。
陜城天險枕河湄,茆土真風勝暫知。云霧雖頻沾虎節,雪霜全未染虬髭。白霓放作軍中練,紅袖行為帳下旗。公暇不妨游賞外,佐僚時得一篇詩。
暑逐池蓮盡,寒隨塞雁來。衣裘雖得暖,狐貉正相哀。僧汲轆轤曉,車鳴關鎖開。不因朝鼓起,來帙亂書堆。
羊城燈好最堪誇,柚子雕成分外華。珠向中秋爭吐月,火同元夕競生花。佳人香染團團露,稚子光分點點霞。歲歲霜林親買取,酸甜不獨為冰牙。
紫藤拂花樹,黃鳥度青枝。思君一嘆息,苦淚應言垂。
知向潮邊弄碧漪,欄干三撫漾晴輝。流傳妙語驚離闊,想像清游欲奮飛。公去不應停驛騎,我來直欲掛朝衣。南州高士何由見,且看新荷出水稀。
是邦凋瘵古來無,只為從前有羨馀。第一切須除此弊,庶幾民力少能舒。
步出城南門,曠然遠塵俗。江流奔白龍,山色凝蒼玉。丈人別業元近家,時鼓瑤琴對碧霞。曲終拂衣無一事,閑看仙人掃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