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弋陽景宣詩
楊朱焉所哭,歧路重別離。
屈原何傷悲,生離情獨哀。
知命雖無憂,倉卒意低回。
歡氣從中發,灑淚隨襟頹。
九重不常鍵,閶闔有時開。
愧無貯衣獻,貽言取儲懷。
楊朱焉所哭,歧路重別離。
屈原何傷悲,生離情獨哀。
知命雖無憂,倉卒意低回。
歡氣從中發,灑淚隨襟頹。
九重不常鍵,閶闔有時開。
愧無貯衣獻,貽言取儲懷。
楊朱為何而哭?是為歧路難擇更因重重別離。屈原為何悲傷?是為生離之痛格外哀戚。知曉天命雖無煩憂,倉促離別仍心意低回。歡悅之氣從心而生,淚水卻已濕了衣襟。宮禁并非永閉,天門終會開啟。慚愧無衣物相贈,只能以言語寄寓心意。
楊朱:戰國哲學家,《淮南子》載其見歧路而哭,因感人生方向易迷。
歧路:岔路,喻人生或離別之困境。
屈原:戰國楚詩人,以《離騷》等抒發家國之悲。
知命:《論語》“五十而知天命”,指洞達命運規律。
九重:帝王宮禁,《楚辭》有“君門九重”之說。
閶闔(chāng hé):神話中天門,此處代指仕途機遇。
貯衣:儲備的衣物,代指實際饋贈之物。
貽言:留下話語,指以言辭表達心意。
此詩為送別友人盧景宣(將赴任弋陽)所作。詩人與友人分別之際,借古人離情典故與自身感受,抒發倉促離別之哀,兼含對友人未來仕途(“閶闔有時開”)的期許,反映魏晉時期文人重友情、輕俗禮的交往特點。
全詩以“別離”為核心,融合典故與直述,既寫生離之痛的普遍共鳴(楊朱、屈原),又表個體離別之無奈(無物可贈,唯以言寄),情感層次豐富,展現了魏晉送別詩質樸深情的典型風格。
移根大宛渡滄溟,風雨園林幾晦冥。半夜月明送清影,龍蛇散亂走空庭。
丹橘黃柑世所珍,年年隨貢走風塵。內廷賜出人人羨,近市收來顆顆勻。翻訝久藏香不逸,迥疑初摘蒂猶新。金盤玉箸真誰事,寂寞文園自病身。
性僻寡所歡,山水乃夙嗜。嘿以相感深,安必仁與智。登岳拂虹鬐,臨湖探鯨鼻。乾坤豁四空,襟懷復何累。鷗鶴相去來,麋鹿不招至。子明服魚輕,洪厓飲液醉。微尚豈在多,激楚佇蘭次。即恐出泥涂,曳尾向人墜。何不決蹯去,補導日為事。
于世思量過?似今番、我心已淡,我心無我。頗異冥冥滄桑事,非得消磨不可?只恐是、終須曰叵。置以時流之盡處,總茫然、真假難分個。人獨坐、自相和。春秋子謂皆因果。眼前身、隨他度滅,共他顛簸。未看靈山傷心骨,更莫談些什么。要怎地、將生勘破?吾欲狂禪君欲夢,諦思中、塵滿連環鎖。惟一葉,與風墮。
東郭尋幽事,高人適出游。不成相問訊,欲去復淹留。湖近荷香入,亭空樹影浮。更須乘月夜,行遍竹林秋。
何處尋春信,江南路渺漫。夜深山月白,疏影隔窗看。
長嘯都門話草萊,驪駒猶傍夕陽裁。新詩絕代王摩詰,妙舞傾城薛夜來。尺璧故應還楚嶠,雙珠何日問秦臺。紗窗繡幕論心地,飛夢時能到綠苔。
蛻骨纏綿,一縷成心息。恰梅雨、馀煙無氣力。知有前緣觀火宅。如熱離灰,舊身行跡。便三生、昨日同歡今日惑。縱視昔、相看蛾殞翼。拶破虛空香不易。萬境都來,夜為之窄。
雄巫咂角神犀吼,翻腳翩躚起筋斗。血倀怒嚼葛黨刀,剝面腥風下天狗。烏騅挐云捷飛豹,金獸吞頭渾脫帽。青蛇丈八裊蠻旂,北府新分南岳號。卷魚鴟吻高插空,飛甍列棟紛青紅。花裙草褲自膜拜,白日椎鼓夜擊鐘。莫猺酋長不平賊,十丈龜趺誇石刻。既不能皂旂玄甲接武黑云都,謾綴竿旄半天黑。君不見兗州祠鎮星,會稽借鬼兵。井埋骸骨爛,尸與雉堞平。烏乎,五花營,千里馬,珠如礫,金如瓦。亡妻走妾各事仇,三尺弓弦淚成把,黑神黑神何為者?
墟落新涼對勘書,士龍臨此意何如。江南亦有韓熙載,到處人傳夜宴圖。
清光殊未減,碧落絕纖塵。絳闕飛金鏡,銀潢渡玉輪。霏霏煙靄滅,湛湛露華新。倚幌人千里,遙知翠黛顰。
沮漳江上作漁翁,鈴閣猶遲一紙通。白社有心邀范寧,青山無路伴羊公。春風夏雨酣南國,嵐字煙書遍渚宮。試看停車親種柳,于今搖曳大堤東。
定本蘭亭傳贗久,黨公姜字發蒙初。兒童若問何人寫,向道樗翁八十馀。愁腸一飲輒無算,病眼四時常有花。舊日讀書垂釣處,重尋如到別人家。潘郎鬢豈春能綠,東野肩非雪亦寒。世外那無仙可學,人間惟有老難瞞。
佳君住處盡園林,橘刺蘿梢維隱心。雨過沙山侵座冷,春來池水映階深。衣沾菜色霜前屐,簾捲花香月下琴。自喜應無銅墨系,時時來往得幽尋。
登高取醉散我愁,倒臥城南百尺之酒樓。出門但知行路苦,醉鄉可以逍遙游。君不能遺身天地上玉京,又不能榮名將相專金城。徒將綠發染春雪,風塵羈系終無成。不如且飲一壺酒,酒盡愁消更何有。醉來豪氣不可收,噓作長虹貫牛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