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山謁觀音堂
非色亦非相,胡為此布金。
寒聲知在昔,普度尚于今。
楊柳搖西土,蓮花出錦潯。
皈依心自切,清夜叩禪林。
非色亦非相,胡為此布金。
寒聲知在昔,普度尚于今。
楊柳搖西土,蓮花出錦潯。
皈依心自切,清夜叩禪林。
既不是具體的色相,為何在此布施錢財建堂。往昔就能聽聞那寒肅之音,至今仍在普度眾生。楊柳似在西方佛土搖曳,蓮花從美麗的江邊涌現。我皈依之心急切,在這清靜的夜晚來叩訪禪林。
非色亦非相:佛教用語,色、相指事物的表象,這里說觀音并非有具體可見的形象。
布金:指布施錢財,典故源于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滿祇園為佛陀建精舍。
普度:佛教語,指廣施法力,使眾生脫離苦海。
西土:指佛教發源地印度。
錦潯:美麗的江邊。
皈依:身心歸向、依托佛教。
禪林:指寺院。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在游覽龍山觀音堂時,被佛教氛圍感染。當時可能社會上佛教信仰較為盛行,詩人自身或許對佛教教義有所感悟,懷著虔誠之心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佛教的皈依之情。其突出特點是充滿佛教文化內涵,以景寄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與佛教文化的交融。
桃花不似玉顏紅,顧影揚蛾入漢宮。才說長門人便老,黃金無賦買春風。
待闕南風欲炷香,東風打并住西堂。石榴已著乾紅蕾,卻問春歸有底忙。
舟行苦邅回,登岸曠心目。天清浮云卷,野秀新雨足。澶漫眾流會,杳靄群山綠。風暄花意亂,日暖鶯聲續。卻憶同心人,無由踵前躅。
追尋秋色到東籬,腸斷三郎足別離。折得一枝香在手,臨風何處寄相思。醉浮愁頰半朝紅,流恨空遺滿六宮。睡殺海棠春不管,斷魂招得嫁春風。
遠墟不見氓蚩,雁來誰識云中字。遙情江國,捲簾人老,望亭柳細。羽舞清暉,草藏玄籟,藕風愁砌。念韶華十載,南冠北服,愁無數,塵難洗。景牖重蔭暗閉,逐清涼、酒旗天際。別弦翻罷,潮頭身醒,客舟安繫。峻樹危樓,苦嵐愁瘴,隔濤千里。向征霜行露,燕巢低語,問將歸計。
送美城東陌,還車望上陽。觀闕百馀尺,蓉城郁相望。同在天一隅,子今旋舊疆。經子故所居,我馬立徬徨。
清輝何處不相同,佳節撩人對大空。四海親朋此一夜,相思都在月明中。
傷心履跡斷,園在主何人。池水將憎影,山花懶茜春。孤眠難語眾,舊客反成新。悵此維鳩意,聊支衰暮身。
船頭書百冊,船尾酒百壺。懶騎桃花馬,濯纓云水湖。手攜珊瑚竿,不掛朱虎符。壯心捲笠澤,浩氣凌東吳。寒食春風三月暮,暖漲桃花香簇簇。弱水三千錦浪紅,禹門九萬晴濤綠。身被紫團宮錦袍,靈槎不厭銀河遙。絲綸垂虹八百丈,坐弄明月吹鸞簫。罡風泠泠挽雙袖,手捫箕尾聞云璈。醉來晞發支機石,鼓枻天津釣六鰲。
七十長亭到會稽,危峰峭壁與云齊。麥畦飽雨農家急,松壑回風野路迷。禹穴神龍千載鎮,越臺山鳥暮春啼。客衣塵土翛然凈,更欲乘流訪剡溪。
太平本無象,有象在田疇。禾黍聞皆熟,雞豚散不收。池塘梧葉雨,籬落豆花秋。樂歲人歡聚,熙然不外求。
二老長齋共白頭,一朝相挹去西游。已傳換骨藏諸洞,又說飛神上十洲。賣藥壺公今暫隱,開花殷七久難留。疏狂卻憶東方朔,只戀蟠桃不自由。
家近平湖草樹青,幾年于此寄高情。有時亦為衰翁出,誰道龐公不入城。
黃華街市雨珊珊,磴滑橋危馬足難。催喚小胥供祝版,吳歈坊下振衣還。
園有繁櫻,圃有肥菁。我酒既清,我殽既馨。我友戾止,聊以娛情。今我不樂,日月其徑。園有秾李,圃有肥杞。我酒既旨,我殽既美。我友戾止,改憂為喜。今我不樂,年其有幾。園有弱柳,圃有肥韭。我酒既有,我殽既阜。載笑載歌,以宴我友。今我不樂,年其無久。悠悠汎舟,載縱載橫。白日將傾,飄風載驚。嗟我老矣,發脫齒零。胡為百憂,勞此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