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蘄春陳怡萱女史三首 其一
奉讀陽春調,聞名悵隔天。
三生空有夢,一面竟無緣。
紙短情難盡,書成雁代傳。
迢迢江水闊,目斷楚云邊。
奉讀陽春調,聞名悵隔天。
三生空有夢,一面竟無緣。
紙短情難盡,書成雁代傳。
迢迢江水闊,目斷楚云邊。
拜讀了您如陽春白雪般高雅的詩作,雖聽聞您的大名卻遺憾像隔了天一樣難以相見。即便有三生的緣分幻想,卻終究連見一面的機會都沒有。信紙太短難以寫完我心中的情誼,寫成書信讓大雁替我傳遞。那江水悠悠十分寬闊,我極目遠眺直到那楚地的云端。
陽春調:指高雅的詩作。
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
雁代傳:古代有大雁傳書的說法,這里指通過書信傳遞信息。
楚云邊:楚地的天邊,楚地在古代范圍較廣,這里是一種泛指,形容距離遙遠。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是通過讀到陳怡萱女史的詩作而心生傾慕,但因種種原因無法與之相見,于是寫下此詩以表心意。當時可能處于較為傳統的社交環境,人們通過書信交流,表達情感。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陳怡萱女史的傾慕與無緣相見的遺憾。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景抒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以詩會友、借詩傳情的社交文化。
恰則夭夭看小桃
靚妝撚指九分消
丁寧更耐明朝雨
款曲隨風送落潮
層層金碧聳煙霞,
俯瞰樓臺十萬家。
落日僧馀化城飯,
頻年客喚趙州茶。
春堤楊柳看泥絮,
秋水芙蓉勝雨花。
笑我鳳凰臺上客,
也來趺坐聽楞伽。
如何先遣朔風迎,
未到驚聞斗室轟。
三百年來剩一笑,
幾千里外共馀生。
弟兄冰雪交情熱,
天地龍蛇老氣橫。
此日不須半點淚,
且留佳話付邊城。
太極開天府,
清虛此一堂。
幾回桑海變,
不及廣寒香。
萬象懸金谷,
群仙醉玉床。
蓬壺深咫尺,
生被碧山囊。
難忘賭酒聯吟處,
花近樓中月下筵。
老味各私真率會,
馀生猶戀太平年。
只今魂氣依殘唾,
不隔烽煙落九天。
儻問圣湖安著我,
水痕掠筆屋為船。
嘉木灌叢春意好,
可憐不種紫荊花。
姑射泉邊萬竹稠,
來青樓外四山秋。
重陽醉后歸來晚,
黃菊紛紛插滿頭。
山下泉初出,涓涓漱石流。
污泥沉澗底,活水有源頭。
河海汪汪日,魚龍躍躍秋。
個中能變化,霄漢任遨游。
畫舫張帆趁午風,
一灣水綠荔支紅。
舟人若問停橈處,
隨意紅稀綠暗中。
撚髭袖手耽閒久,歲晚俄聞輅騎催。翁喜為親負米去,守需監郡及瓜來。但令岸幘歌司馬,莫戀斑衣戲老萊。迂叟有康人所羨,佇看扶對殿中槐。
南郡久聞非舊比,民貧甚矣吏奸深。憑熊正試活人手,展驥仍多及物心。鉗尾決無閒署字,支頤莫謾喜工吟。殷勤惜別龐眉老,洗耳溪邊聽好音。
紅燭樗蒱跡已陳。縱無花勝也宜春。常言北國多風雪,不道西來有美人。
攜俊侍,過東瀛。頎頎碩女進中庭,四門乍辟金雞叫,日照南榮已大昕。
風前浴罷澹妝新,
玉質偏宜碾未勻。
墮珥共憐西阿母,
搔頭還妒李夫人。
四野秋聲近,
芳園偶一臨。
室蘭爭浣碧,
籬菊待簪金。
天地流云起,
江湖片葉沉。
草窗明復暗,
或有外寒侵。
飛來峰下待僧歸,
恍若鐘聲隱翠微。
獨上冷泉亭外望,
暮山紅葉映禪扉。
滟滟波光綠似醅。茸茸草色嫩如苔。只有輕寒渾不定,晚還來。
落梅村里昏鴉遠,擺柳風前候雁回。明日新晴堪眺望,上春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