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古調奴
我有山童名古調,不誦經,不禮祖。
解搬榾柮禦冬寒,隨分衣裳破不補。
會栽蔬,能種芋,千山萬山去無懼。
我有山童名古調,不誦經,不禮祖。
解搬榾柮禦冬寒,隨分衣裳破不補。
會栽蔬,能種芋,千山萬山去無懼。
我有個小書童名叫古調,他既不誦讀經文,也不禮拜佛祖。懂得搬來木柴抵御冬日的寒冷,日常穿著的衣裳破了也不去修補。他會栽種蔬菜,能種植芋頭,走遍千山萬水也毫無畏懼。
山童:指年輕的書童。
禮祖:禮拜佛祖。
解:懂得,會。
搬榾柮(gǔ duò):搬來木柴。榾柮,指折斷的木材、木柴。
隨分:隨意、隨便。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處于一種閑適的生活狀態,與山童相伴,看到山童純真質樸的生活方式,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著一些繁瑣的宗教儀式和世俗規矩,而山童的生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山童純真質樸、自在隨性的生活。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形象鮮明,通過白描手法塑造了一個獨特的山童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對人性本真的贊美。
東方有一士,不結塵世緣。朝臥空山云,暮汲石澗泉。行吟夜月中,醉舞春風前。問之竟不答,一笑三千年。
千山橫碧一溪清,白鳥飛邊落照明。吏散庭階無一事,綠陰亭上又詩成。
舊好惟取最,新詩?我思。客窗披閱處,孤月照人時。
些個失人意,愁腸百疊縈。卻詫元城子,梅州鼾睡聲。
欲作遼陽夢,愁多自不成。錯嫌烏臼鳥,半夜隔窗鳴。
一掃湖湘氛祲消,坐令愁嘆變歌謠。何當早駕風帆下,來看錢塘八月潮。
鼌余升兮良常之顛,暮棲余兮良常之下。謂良為常兮誰哉暴者?余守余篋,毋侈其胠。篋中之藏,孔子之書。謂堯湯賢,謂商辛愚。孰憎是言,我復其馀。孰好之者,往饋一鴟。
玉宇瓊樓三萬里,乘槎無路匪仙才。塵揚海內衣冠盡,雁斷云邊鼓角哀。天意未知何日定,月華空似昔年來。故山老桂無消息,紅蓼花高滿路開。
孤云悅我心,一點通神意。流泉濯巨靈,深谷豁神智。魈魅神之兵,黎庶神所庇。精氣燭彼天,名山妥靈地。嶺表開崇祠,遼東建神幟。六字動天威,九重頒歲祭。相期翊國忠,我輿三神契。孤征東嶺表,冒雨一登臨。再拜煙霧霽,群峰奎壁森。獨山峰聳閣,中谷水鳴琴。明山卉木翳,遙林云霧深。瞻廟開明貺,平遼斷穢祲。神颫號萬籟,列宿獻千禽。樹尾揚旌帛,山頭旋革金。葵陽烘固介,華露潤華簪。鼎立崢嶸勢,鐘聞杳靄陰。綰荷據口勾,掬水洗懷襟。瀑石流觴詠,豐碑駐馬吟。三山香火地,萬古帝王欽。
春意歸風雨。到如今、緩紅舒翠,一番重起。況更索居無一事,鎮日琴書而已。待醉也、如何得醉。多謝白衣能遠致,把葛巾、忙卻科頭倚。胸磊塊,故應洗。瓊膏慢入清尊細。似當年、掌分莖露,雪消春水。欲折筒荷充泛駕,憑借曲生為馭。直引到、華胥路里。遮莫歸來問名姓,道清真、袁粲頻為主。天下事,任公耳。
降心一著,有些法度。要你自心省悟。閑想骷髏模樣,緣甚作做。因貪氣財酒色,損精神、墮于惡趣。如恐怖,管不須擒捉,自然得住。覺照心開坦蕩,見浮名浮利,如無歸素。內外倒顛顛倒,道家活路。觸來不搖不動,遮本來、一點堪顧。神光燦,上九霄,跨云歸去。
賤買魚蝦換酒嘗,溧陽風物似丹陽。疏林細雨開精舍,古岸驚飆遲短航。滿饤盤餐逢野老,久張衾枕住他鄉。搴帷遠憶西溪叟,愁見春鴻有斷行。
古來耕讀兩相循,立志誰堪慕有莘。聞說一犁春雨后,綠陰長作帶經人。
萬頃波間寶氣浮,晚來釃酒酹中流。天明更欲憑闌望,說與驪龍莫暗投。
茶鐺夜沸海潮音,一芥須彌聳萬尋。魂繞華嚴幽境里,窈然誰解六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