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山居》原韻
長誦金剛般若經,逍遙物外養虛靈。
居因近竹心無俗,性喜培花手不停。
細草作裀流作枕,遠山為戶石為屏。
松林反照天然畫,一路樵歌醉后聽。
長誦金剛般若經,逍遙物外養虛靈。
居因近竹心無俗,性喜培花手不停。
細草作裀流作枕,遠山為戶石為屏。
松林反照天然畫,一路樵歌醉后聽。
時常誦讀《金剛般若經》,逍遙于塵世之外修養空靈的內心。居住之地靠近竹林,心境也沒有了世俗之氣,生性喜愛養花,雙手總是忙個不停。把細草當作褥子,讓溪流成為枕頭,以遠山為門戶,用石頭作屏風。松林在夕陽映照下宛如天然的畫卷,醉后聆聽著一路傳來的樵夫歌聲。
《金剛般若經》:佛教經典,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虛靈:空靈的心境。
裀(yīn):褥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處于一種對世俗生活感到厭倦,渴望回歸自然、追求內心寧靜的心境。在山林中居住時,有感于山居生活的愜意,從而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山居生活,突出特點是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優美的語言營造出寧靜閑適的意境。它展現了詩人高雅的情趣和對自然生活的追求,在文學上體現了傳統山水田園詩的風格。
松花江上。少駕銀鷹云外唱。橘子洲頭。壯事科研春復秋。不甘高臥。老尚奔忙開講座。移住京華。攜手名園飽看花。
崚嶒石路憫輿徒,猶喜羸形似鶴癯。只恨載將愁萬斛,無由輕卸卻何如。
新詩浮海盡先傳,萬里皇華已極天。入寺冷心窺石井,采風蠻語雜秋田。衣輕寶地囂塵遠,手綰明珰上國還。更詢同游方學士,可探還有正中偏。
電業輝煌是此鄉,先人偉績永流芳,深山猶有寶珠藏。今日百年堪大慶,當時萬里渡重洋。漫從歲月證滄桑。
矯健看人絕,飄搖定帝居。旋看天北界,不駐日南車。我意無行地,山形亦步虛。安知岑上嶺,高穆數重馀。
我誦明逸詩,豹林不可到。斯山幸不遠,何日攲紗帽。
禍福茫茫不可猜,可能憑勢即無災。相君西闥揮毫日,豈料方還此地來。
獨樂名園洛水濱,種葵長得殿馀春。如今柳絮方零落,遙想南山尚有人。
材高易盤錯,語妙出波瀾。和氣如春暖,交情耐歲寒。牧民千里治,奉使五刑寬。杖屨懷陳跡,琴亡曲罷彈。向來持國秉,貢禹合彈冠。予節緣心計,飛章或面謾。開陳疑已釋,騰躍事非難。覆餗長緘恨,何知便蓋棺。
忽笑黃江夏,徒成鼓吏名。菰蘆中俊物,天地一蒼生。但信青猿哭,終疑紫鳳鳴。無端發浩想,虎仆代龍耕。
舜琴曰朕有,語舜郁陶乎。孝悌怨則否,傲狠愧豈無。我嘗撫卷嘆,嘆此孟氏書。此書有深意,仁義世久虛。公今乃有感,其不在茲歟。魚躍與鶴舞,物情曾未殊。無情則無應,何必問鳥魚。
滿擬芳郊看報春,止緣沖雨向因循。階除書帶只如許,門巷桃符已換新。著體不妨絨袖薄,醺顏應怯羽觴頻。草堂人日哦清韻,真荷高情重轉鈞。
碧樹深深帶水斜,門垂果實類山家。攜將千日中山酒,來醉西溪六月花。
三策天人對玉除,妙年司鐸受恩初。江流遠接龍吟水,山郭遙開石室書。便著錦衣趨子舍,直將家學教比閭。門前咫尺南溟水,大翼如云有化魚。
孺子清妙,超絕代俗。屢辟鴻臣,不瑕皎玉。萬里赴喪,炙雞茅束。以力粥饘,安安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