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作九首 其五
呼童汲清泚,
怡然坐臨池。
誰能知我懷,
細雨來催詩。
呼童汲清泚,
怡然坐臨池。
誰能知我懷,
細雨來催詩。
呼喚書童去汲取清澈的泉水,我悠然自得地坐在池塘邊。有誰能理解我的心懷?綿綿細雨仿佛在催促我寫下詩篇。
童:書童,指年輕的仆人。
汲(jí):從下往上打水、取水。
清泚(cǐ):形容水清澈的樣子。
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臨池:靠近池塘。
懷:心懷,內心的情感。
催詩:激發詩興,促使詩人創作。
此詩為《道中作九首》其五,‘道中’指旅途之中。詩人可能在行旅暫歇時,于池邊見景生情。此時心境閑適,故能留意身邊細微之景(如書童汲水、細雨飄灑),并因自然之景觸發詩興,即興創作。
全詩通過日常小事與自然景物的勾勒,展現了詩人對生活詩意的敏感。雖語言質樸,卻以‘細雨催詩’的妙想,將閑適心境與創作沖動結合,富有生活情趣與文學韻味。
石側疑無路,峰回別有天。
神泉通玉海,帝畫麗奎躔。
紫闥雖重到,青瑤卻未鐫。
直須香案吏,為寫白云篇。
南方生美果,具體橘包微。
韓彈有輕薄,楚萍知是非。
甘香奉華俎,咀嚼破明璣。
欲換齏鹽腹,盈匳忽我歸。
燕然山北大單于,漢家皇帝與璽書。
持書大夫腰金魚,飛龍借馬出國都。
胡沙九月草已枯,草上霜花如五銖。
白裘貂帽著不暖,莽莽黃塵車欵欵。
野廬邊月出隴來,風靜天遙鴈聲短。
聞到罽庭尤若寒,譯言揉耳不譏彈。
公于是時已觀禮,踏雪再拜辭可汗。
我于文字無一精,少學五言希李陵。
當時巨公特推許,便將格力追西京。
卞和無足定抱寶,乘驥走行天下老。
玉已累人馬不逢,皇皇何之饑欲倒。
還思二十居洛陽,公侯接跡論文章。
文章自此日怪奇,每出一篇爭誦之。
其鋒雖銳我敢犯,新語能如夏侯湛。
于今窮困人已衰,不見懸金規呂覽。
乃遭吾子求琢磋,珠璣獲斗奈我何。
自古江南風俗美,喜君高趣慕先賢。
藥無遠近寧論報,家有圖書不計錢。
已住秦淮借風月,遍尋吳國舊山川。
塵纓我系未能解,每一來過駐畫船。
吾家有嘉樹,紅蕊開朝霧。
笑杏少清香,鄙梅多俗趣。
江都別乘居,似見句溪圃。
坐中勿苦疑,結子看春暮。
都藍攜具向都堂,碾破云團北焙香。
湯嫩水輕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
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傍。
君才若巨賈,既富仍深藏。遂兼碌碌貧,共處安可量。
滔滔大澤陂,渺漫入幽荒。徒欲窮端倪,憑高何相望。
一日以文繡,被此糞土墻。門徒三千人,起予唯卜商。
薄言昧纖悉,懷憂思萱忘。美璞委雕琢,以未知我詳。
但念故時朋,所樂來遠方。慎勿以名使,取敗非相當。
常聞漢皇后,織室數來觀。
宮女豈不勤,帝袞得以完。
亦將成??黃,非用競龍鸞。
意在奉宗廟,后人其可安。
十里五里一值淺,千愁萬愁過徐城。
王君論與河流阻,杜老談思月色清。
岸若屹墻空自面,樹如張蓋欲誰傾。
二人黨及親朝夕,更晚更遲何計程。
前夜宿廣文,葉響竹打雪。
昨夜宿廣文,窗影竹照月。
頼此數竿竹,與我為暖熱。
上有寒鵲棲,拳足如瘦蕨。
平明欲飛去,唶唶若告說。
我無喜可報,煩爾弄觜舌。
亦嘗苦老鴉,鳴噪每切切。
為學本為道,窮蹙令素發。
但能得酒飲,終日自兀兀。
河為中國患,亦為中國利。其患嚙堤防,其利通糧饋。
分流入浚汴,萬貨都城萃。積淫或暴漲,旱暵或滯疐。
疏導欲其宜,徑度有所異。曩者多邀功,用之殊未至。
十私而五公,歲久害愈熾。潰溢必歸尤,廟堂難決議。
明明圣天子,自選中常侍。銀鐺插在貂,身小勇且智。
上從廣武城,下及淮與泗。回險帖鑿繁,所畫由所寄。
嘗以勤厥身,又能和眾吏。前日有盡心,于今病憔悴。
此職方藉人,加餐當自為。
聞憶華亭雙鶴雛,蒼毛未變頂微朱。
閑情且與稻粱飽,寄語休將雞鶩驅。
丁令再歸移歲月,王襃端為約僮奴。
主人必欲看飛舞,太液池寬肯放無。
魏公番禺歸,逢子蕪江口。
贈以越王頭,還同月支首。
割鮮為飲器,津漿若美酒。
我獨愧先生,饌致崇師友。
應知愈饑渴,況是懷思久。
明經與進士,皆欲取公卿。
自是俗儒陋,非于吾道輕。
昔由羔雁聘,今乃草萊并。
不措一辭去,緣何祿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