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四愁詩四首 其一
我所思兮在瀛洲,
愿為雙鵠戲中流。
牽牛織女期在秋,
山高水深路無由。
憫予不遘嬰殷憂,
佳人貽我明月珠。
何以要之比目魚,
海廣無舟悵勞劬。
寄言飛龍天馬駒,
風起云披飛龍逝。
驚波滔天馬不厲,
何為多念心憂泄。
我所思兮在瀛洲,
愿為雙鵠戲中流。
牽牛織女期在秋,
山高水深路無由。
憫予不遘嬰殷憂,
佳人貽我明月珠。
何以要之比目魚,
海廣無舟悵勞劬。
寄言飛龍天馬駒,
風起云披飛龍逝。
驚波滔天馬不厲,
何為多念心憂泄。
我所思念的人啊在那瀛洲仙島,希望化作一對天鵝在河中游戲。牽牛星與織女星約在秋日相見,無奈山高水深無路可通??蓱z我未能相遇而陷入深切憂慮,佳人贈我一顆明月寶珠。用什么來回應她的情誼?想要比目魚般雙宿雙飛,可大海廣闊無船,徒然惆悵勞苦。我托言給飛龍和天馬駒,風起云散時飛龍已遠逝。驚濤駭浪中,天馬也難以渡過,為何如此多思,心中的憂愁難以排遣。
瀛洲: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史記·封禪書》載為仙人居所。
雙鵠:天鵝,古人常以雙鳥象征伴侶。
遘(gòu):相遇。
嬰:纏繞,遭受。
貽(yí):贈送。
要(yāo):邀約,回應。
比目魚:傳說此魚雙目并列,需兩兩并行,象征形影不離。
勞劬(qú):勞苦,辛勞。
厲:通“礪”,本義為磨石,此處指渡過。
此詩為擬古之作,效仿東漢張衡《四愁詩》的體式。張衡《四愁詩》以“我所思兮在××”的復沓結構抒發懷人愁思,此詩亦沿用此框架。創作背景或為作者因現實中與思念之人相隔(如地域、身份等限制),借擬古形式寄托無法相聚的憂思,通過神話與現實交織的描寫,深化情感的厚重感。
詩以“思”為核心,通過神話意象與現實困境的對比,展現思念的深切與無奈。結構上繼承《四愁詩》的復沓詠嘆,情感層層遞進;意象選擇兼具浪漫與現實,語言質樸深情,是擬古詩中情感表達的典范之作。
梁伯有醇質,標格稱大雅。白鹿恣遨游,五老對瀟灑。陽春變高調,頓覺知者寡。云衢切天閽,羨爾行空馬。
千里江程一夜過,毗陵回首隔煙波。莫嗟此后音書少,只恨從前笑語多。
兩岸黃堆罷亞香,月波金瀉亂波光。不驅風露歸囊錦,安得新詩郁鬯涼。
邗水移舟雪色嬌,攝山天遠倚岧峣。公車仍滿三千牘,皓月還明廿四橋。望入隋堤如結黛,詩投瓜步自看潮。蕪城豈讓鮑家賦,釃酒江皋客夢遙。
紀德刊碑不厭豐,龍眠深洞一言通。坐看綠浪搖千里,拔薤栽榆未當功。
又見蒼天惱共工,驚聞大野遍哀鴻。漫天凍雨青山改,萬縷冤魂碧壤通。每見傷亡多涕淚,忍憑危難造英雄。今朝始愧囊羞澀,難有雄財盡寸衷。
萬化有根蒂,浮生昧樞機。實存花自落,秋老葉還飛。天君息息中,內顧安可違。支離蔽浮沉,六籍無光輝。那知六合大,關系一念微。塵氛凈除掃,收拾命根歸。
老來離欲正中偏,差勝耆婆始上天。累盡可余迦葉舞,慈深寧愛辟支禪。開椷罔象欣珠得,倚杖長庚配月懸。悔不乞公祠部牒,也堪將換沃州田。
俗薄交難古,心親話許深。更長銀燭夜,院靜石云陰。冷夢多孱骨,修程費老襟。松壺梅并插,投醉且高吟。僂指摳衣日,于今歲六移。步趨徒愿學,憂患亦何為。窗曉鴉同起,天寒雁引悲。依仁方再幸,小耐了康時。
春來容易玉顏酡,未恨長貧老薜蘿。方朔細君遺肉少,淵明稚子與梨多。夭桃有口元知笑,翠羽無心亦解歌。早晚榆錢憑買酒,五銖難復奈愁何。
公子敬好客,高義薄秋旻。前堂羅鐘鼓,后廚擊肥新。千金一言壽,瑣瑣何足云。中夜殺聲起,鳥獸東西奔。四顧皆荊棘,安見堂中賓。竭力前衛營,乃是爨下人。公子追自咎,氣結不能陳。恩施豈不廣,各自顧其身。平生國士言,是非難等倫。
大地山川明景象,連城燈火照笙歌。月當華蓋杠前好,春在蓬萊頂上多。鳳闕光輝含瑞靄,龍河浩蕩溢恩波。時平幸遇唐虞主,圣德無為保泰和。
由來對酒處,高詠渺難聞。萬古青天月,清輝殊為君。凄涼同逐客,悵望獨離群。盈手猶堪贈,長歌寄碧云。
王謝風流自永嘉,雙攜歌妓斗豪華。綺羅不見春歸盡,惟有東風送落花。
殿前輪直罷,偷去賭金釵。怕見黃昏月,殷勤上玉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