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試筆
新歲題詩發興新,新梅枝上太撩人。
三元甲子周天日,一十六回弘治春。
天上經綸知有自,人間竿木小隨身。
強顏欲索慈顏笑,毛義終慚捧檄頻。
新歲題詩發興新,新梅枝上太撩人。
三元甲子周天日,一十六回弘治春。
天上經綸知有自,人間竿木小隨身。
強顏欲索慈顏笑,毛義終慚捧檄頻。
新年寫詩興致新鮮,新梅枝頭的景象十分動人。三元甲子循環的日子,已迎來弘治年間第十六個新春。朝廷的治理謀略自有根源,隨身僅帶些微末技藝。勉強歡笑想討母親開心,像毛義那樣因奉母頻繁任職終感慚愧。
三元甲子:古代以六十年為一甲子,三元指天、地、人三元,此處指時間循環周期。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號(1488-1505),詩中“一十六回”指弘治十六年(1503年)。
經綸:原指整理絲縷,此處代指治理國家的謀略。
竿木:本指雜戲道具,此處喻指謀生或處世的小技藝。
毛義:東漢孝子,為養母接受官職,母逝后即辭官,《后漢書》載其“捧檄而喜”以慰母心。
此詩約作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作者李東陽時為內閣首輔,年近六旬。弘治朝被稱為“中興”,但李東陽身處權樞,政務繁冗;同時母親年事已高,盡孝與盡忠的矛盾日深。詩中“新春試筆”既是應景之作,亦借節令抒發對歲月、親情與仕途的復雜心緒。
全詩以“新春”起興,由景及情,通過時間(“一十六回”)、用典(毛義)等細節,含蓄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奉母盡孝的拳拳之心,體現了詩人“臺閣體”文風下的真實情感流露,是其晚年詩歌“沖淡而深情”的典型代表。
揮手歸鴻望已乖,風塵依舊兩芒鞋。人居閒處非佳境,事到難時且放懷。無限興亡看越絕,何妨奇怪說「齊諧。」孤蹤轉覺支離甚,一任蒼苔自上階。
在虞之胄,實惟有姚。穎艷玉秀,華茂桃夭。居顯祗明,在靈格幽。清塵熠爍,淑心綢繆。爰及祁陽,惟德之周。
路馀百里兩山間,水驛山程總不安。誰把千金平滑蹬,免教一葉委驚灘。行人感嘆何時已,賢守功名百世看。次第吾閩都似掌,卻嗤蜀道號泥盤。
百六十年,人物風光,天中剩區。看金明池上,秋涼洗馬,玉津園里,日落啼烏。廣武興悲,夷門隕涕,七十侯生尚在無。傷心處、比洛陽宮闕,一樣荒蕪。幾番搔首踟躕,便寫向、旗亭補說郛。似阮公講學,淹留尉氏,班生作賦,嘆美東都。讕語丁寧,叢談細碎,入手皆成一串珠。誰更要。寫開元遺事,南宋新書。
碧海孕明月,天河倒列星。光從波面涌,清逼酒顏醒。遠岸依沙白,長林卷霧青。百年渾得幾,行盞莫教停。
律身須禮不容疏,公以治心其庶乎。二者沒身而已矣,不知人世有榮枯。
九秋佳節曉風清,百里弦歌喜氣生。日月并當陽數應,黍禾恰值歲功成。花因辟惡簪萸蕊,酒為延年泛菊英。野老顧陪長久宴,弘敷壽域遍黎氓。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大家出只手,彼此不相饒。
蕭蕭草樹掩重門,燈底流光數夢痕。黃繭綿多感絲子,綠苔花謝怨王孫。飆回瀛海蓬山遠,雨濕秋河破鏡昏。欲采海棠寄紅淚,不堪重與話蓬根。宿雨淹淹月上遲,斷魂應是夜燈知。露凝蘭蕙留芳澤,花老菖蒲怨失時。春草經年還攬結,秋蠶竟夕未成絲。問遺空憶雙珠佩,愿托鐃歌有所思。
其德伊何,和貞虔告。師民履素,言謀慮度。鐘鼓思樂,靖端夙效。考休攸嬪,來嫁于顧。
楝花開過日方長,菡萏風來滿院香。雪藕一甌棋一局,人間何處不羲皇。
少年端策覲君王,記得春陰賦玉堂。今日閉門風雪里,五更孤枕夢魂長。薄田已就資生計,省事初營卻老方。尚有圖書拋未得,教兒多種翠蕓香。
十三初學擘箜篌,弟子名中被點留。昨日教坊新進入,并房宮女與梳頭。
仙郎玉人,仙娥麗人,烏絲紅袖溫存。是迦陵后身。冰弦指痕。鹴裘酒痕。凍豪底用爐熏,借吹蘭口唇。
家住山深絕外喧,三峰直下老云孫。古聲不入唐詩社,泥飲寧知杜酒村。饋案一真宜晚歲,竹林相醉任多番。上天下地雖寬大,何物□生偶尚存。人生等是蚋蚊微,年到如今死蹉時。齏甕馀酸聊自分,蔗鄉翻苦要誰知。山川豈特雁堪唳,風雨不知雞可詩。時一出門云萬里,回頭只許影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