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李尚書挽詩 其二
幾載班行接令儀,
雄才真足輔明時。
任隆八座經綸地,
恩荷三朝際遇時。
奏計頻繁傳恤典,
發潛輝赫著豐碑。
迢迢欲致生芻意,
極目嵩高有所思。
幾載班行接令儀,
雄才真足輔明時。
任隆八座經綸地,
恩荷三朝際遇時。
奏計頻繁傳恤典,
發潛輝赫著豐碑。
迢迢欲致生芻意,
極目嵩高有所思。
多年在朝班中親見您美好的儀容,卓越的才能確實足以輔佐圣明時代。您擔任要職身處籌劃國政之地,蒙受三朝恩遇堪稱難得的際遇。頻繁上奏的政績傳遞著撫恤的典章,發掘隱德的光輝樹立起巍峨豐碑。想獻上微薄的吊唁之禮卻路遠迢迢,極目遠眺嵩山心中滿是追思。
班行:朝班行列,指朝廷官員的位次。
令儀:美好的儀容舉止,《詩經·小雅》有“令儀令色”。
八座:古代尚書省高級官員的統稱,此處指戶部尚書的顯要職位。
經綸地:籌劃治理國家大事的職位。
三朝:指李尚書歷經的三個朝代,言其任職之久。
恤典:朝廷對已故官員的撫恤制度,如追贈、賜謚等。
發潛:發掘隱微的德行或事跡,此處指表彰李尚書生前未顯的功績。
生芻:代指吊唁的薄禮,典出《后漢書·徐稺傳》,喻示追思之情。
嵩高:即嵩山,或指李尚書的故鄉,或借其高峻象征其德望。
此詩為悼念戶部李尚書而作,約寫于其去世后。李尚書歷經三朝,位高權重(“任隆八座”“恩荷三朝”),政績卓著(“奏計頻繁”“發潛輝赫”)。作者與李尚書同朝共事(“幾載班行接令儀”),故以挽詩追思其德才,表達哀悼之情。
全詩緊扣“挽”字,先憶同僚之誼,再頌才能功績,后表吊唁之思,層次清晰。通過具體官職、政績與典故的運用,既突出李尚書的歷史地位,又傳遞深切哀思,是典型的官宦挽詩代表作。
四十五歲勞生,浮名滿世崢嶸。只記神霄舊路,中秋月上三更。
宮木交芳色盡深,和風輕舞早鶯吟。侍臣不異東方朔,應喜仙桃滿禁林。
回憶離家幾許時,故園景象繫吾思。人民失所無歸日,黑白不分已亂棋。北望舊巢疑遇火,南飛老鳥乏棲枝。途中幸借村鄉住,風雨滿城恨莫知。
嗟若時之彥,懷哉昔并游。十年追幾硯,一別見墳丘。滿目皆陳跡,傷心未白頭。風流何處盡,潁水去悠悠。
古人不盡當時意,歷歷登高總自悲。為客驚秋仍往節,去年看雪正峨眉。功名歲晚非天予,法喜宵寒共石遺。塔影山光黃葉外,因君回首菊花期。
昔有三詩叟,唫情月共高。百年忘富貴,千古擅風騷。掛劍誼何極,懷賢心獨勞。萬安橋下水,日夜自滔滔。
雪月是花非,但覺夜成旦。世事忌分明,朦朧差好看。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盧龍寒色暮蕭蕭,指點黃金半寂寥。廿載聲華傳岳牧,宿生緣業在漁樵。塵埃擊筑千山動,宇宙藏書一壑遙。無限渭城杯酒思,行人車馬出河橋。
處士近來恩例別,麻鞋一對當蒲輪。
率職咸涖,禮容睟然。澡身端意,陟降靡愆。神心嘉虞,饗茲潔蠲。敷錫純佑,屢登豐年。
太陰為峰雪為瀑,萬里西來一方玉。使君坐對賀蘭圖,不數江南眾山綠。
捻土為香事有因,世間宜假在宜真。洞賓卻識林靈素,靈素何嘗識洞賓。
貢橘香勻??容,星光初滿小金籠。近臣押賜諸王宅,拜了方開敕字封。
爭地爭城孰假真,犧牲性命不為珍。思鄉盡是他鄉子,末世終無治世人。避難已經四五月,嗟余年邁七旬春。亂離苦況將誰訴,偶遇故交意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