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朔旦圣駕視牲南郊先是風寒特甚至日天日晴和遠邇忻戴大司馬馬公詩以志喜遂次其韻成二章云 其一
昨日風寒今日晴,
天知圣主視郊牲。
鮮飆不動旌旗影,
協氣潛諧鼓吹聲。
入臘便驚春意早,
向陽仍愛暖云輕。
太平有象人心悅,
昭格惟應在一誠。
昨日風寒今日晴,
天知圣主視郊牲。
鮮飆不動旌旗影,
協氣潛諧鼓吹聲。
入臘便驚春意早,
向陽仍愛暖云輕。
太平有象人心悅,
昭格惟應在一誠。
昨日寒風凜冽今日天氣晴朗,上天知曉圣主前往南郊視察祭牲。微風輕拂不動旌旗的影子,祥和之氣悄然應和著鼓吹之聲。剛進入臘月便驚覺春意早早來臨,向著陽光仍喜愛那輕柔的暖云。太平有祥瑞之象人心歡悅,感通神靈只應在于一片赤誠。
朔旦:農歷每月初一。
視牲:古代帝王親視祭祀用的牲畜,確保其肥壯潔凈,為祭祀做準備。
鮮飆(biāo):微風,輕飄的風。
協氣:祥和之氣。
入臘:進入臘月(農歷十二月)。
昭格:感通神靈。
此詩為作者與大司馬馬公的唱和之作。背景為十二月初一圣駕前往南郊視牲(祭祀前檢查犧牲),此前天氣嚴寒,當日卻轉晴和,遠近百姓歡欣,作者以此詩記錄這一祥瑞之事,贊頌圣主的至誠與太平之象。
全詩以天氣轉晴為引,關聯圣主視牲的神圣儀式,通過自然與人事的呼應,突出‘一誠’感通天地的主旨,既描繪祥瑞之景,又表達對太平盛世的禮贊,語言質樸而意蘊莊重。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
巫峽千尋,走云連風。
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謂存雄。
天地與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御之以終。
丈室掩孤燈,更深霰雹增。
相看云夢客,共憶祝融僧。
語合茶忘味,吟欹卷有棱。
楚南山水秀,行止豈無憑。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
緱山之鶴,華頂之云。
高人畫中,令色絪缊。
御風蓬葉,泛彼無垠。
如不可執,如將有聞。
識者已領,期之愈分。
江色沈天萬草齊,暖煙晴靄自相迷。
蜂憐杏蕋細香落,鶯墜柳條濃翠低。
千隊國娥輕似雪,一群公子醉如泥。
斜陽怪得長安動,陌上分飛萬馬蹄。
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濃盡必枯,淺者屢深。
露余山青,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陰。
金尊酒滿,共客彈琴。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擔錫歸來竹繞谿,過津曾笑魯儒迷。
端居味道塵勞息,扣寂眠云心境齊。
還似村家無寵祿,時將隣叟話幽棲。
山衣毳爛唯添野,石井源清不貯泥。
祖意豈從年臘得,松枝肯為雪霜低。
晚天吟望秋光重,雨陣橫空蔽斷霓。
千里煙砂盡日昏,戰余燒罷閉重門。
新成劒戟皆農器,舊著衣裳盡血痕。
卷地朔風吹白骨,柱天青氣泣幽魂。
自憐長策無人問,羞戴儒冠傍塞垣。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花覆茆簷,疎雨相過。
倒酒既盡,杖藜行過。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閑吟閑坐道相應,遠想南華亦自矜。
拋擲家鄉輕似夢,尋常心地冷于僧。
和羹使用非胥靡,憶鲙言詞小季鷹。
唯仗十篇金玉韻,此中高旨莫階升。
爭帝圖王德盡衰,驟興馳霸亦何為。
君臣都是一塲笑,家國共成千載悲。
排岸遠檣森似槊,落波殘照赫如旗。
今朝城上難回首,不見樓船索戰時。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予不奪,強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水采蘋。
薄言情晤,悠悠天鈞。
旗頭指處見黃埃,萬馬橫馳鶻翅回。
劒戟遠腥凝血在,山河先暗陣云來。
角聲惡殺悲于哭,鼓勢爭強怒若雷。
日暮卻登寒壘望,飽鴟清嘯伏尸堆。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
返虛入渾,積健為雄。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若納水??,如轉丸珠。
夫豈可道,假體遺愚。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載要其端,載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無。
來往千載,是之謂乎。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沈浮。
如淥滿酒,花時返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