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昭陵 其三
鵠立嚴丹陛,
齋心望紫霄。
如瞻御輦度,
似有百靈朝。
鐘響傳虛窈,
松飆助泬寥。
千秋隆報祀,
紺殿郁岧峣。
鵠立嚴丹陛,
齋心望紫霄。
如瞻御輦度,
似有百靈朝。
鐘響傳虛窈,
松飆助泬寥。
千秋隆報祀,
紺殿郁岧峣。
像天鵝般肅立在紅色的臺階前,清心靜氣仰望紫色的云霄。仿佛看到帝王車駕緩緩經過,好似有萬千神靈前來朝賀。鐘聲回蕩在深遠的空間,松間風助長空更顯清朗。千秋萬代都要隆重祭祀,青紅的宮殿高聳入云端。
鵠立:像天鵝一樣肅立,形容莊重的姿態。
丹陛:宮殿前的紅色臺階,此處指昭陵祭祀場所的臺階。
紫霄:指天空,因高遠呈紫色而得名。
御輦:帝王的車駕,此處代指唐太宗的英靈。
百靈:泛指各種神靈。
虛窈:深遠、幽遠的空間。
松飆(biāo):松林間的疾風。
泬(jué)寥:形容天空清朗空曠的樣子。
隆報祀:隆重地舉行回報祖先的祭祀。
紺(gàn)殿:青紅色的宮殿,指昭陵的祭祀建筑。
岧峣(tiáo yáo):高峻的樣子。
昭陵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唐代及后世多有祭祀活動。此詩或為詩人參與昭陵祭祀時所作,通過描繪祭祀場景,反映唐代對先祖的尊崇及禮制的嚴謹。
全詩以祭祀昭陵為核心,從祭祀者的姿態、對先帝的追思、環境的烘托到陵墓的宏麗,層層鋪展,展現了隆祀先祖的莊重儀式,體現了對歷史與禮制的敬畏,是一首典型的詠陵祭祀詩。
昔余旅長洲,寄傲碧江潭。十年客風埃,留滯困周南。冉冉老將至,兀兀漫窮探。故人各變化,漂零空自慚。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燈能傳百千燈。此時不徹全身句,眨起眉毛已葛藤。
城南小住。情適閑居賦。文采風流合傾慕。閉戶著書自足。陽春常駐山家。金樽酒進胡麻?;h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
一竿千百葉,鳳尾翠交加。曾向仙壇種,和風掃落花。新梢霧如沐,斷節霜不枯。西窗夕陽下,此君何可無。謝家庭下玉,化此青瑯玕。風標夐不俗,誰謂骨相寒。直節豸獻角,低枝鸞振羽。古色鎮蒼然,非煙亦非雨。
萬里南來日,惟君意最親。渾如相識舊,殊異白頭新。一別遽千古,九衢空萬人。道鄉雖有子,不使繼清塵。
曲聲終。琵琶斜抱醉顏紅。談諧好,逗人情味在眉峰。碧螺斟翠斝,金液瀉瓊鐘。只匆匆。傍綺筵開處,桂陰濃。殷勤欲問,佳會散,甚時逢。顰不語,自憐蹤跡指飛蓬。霜催行客老,月照兩心同。祝春風。待花時相聚,藥欄東。
山河接巴徼,關塞斷秦云。誰為萬里侯,節制錦江濆。彊項毋徇指,曲鉤難致君。勿因朝廷遠,俯首俗吏群。
大圓鑒中同結社,一微塵里共安居。釋迦彌勒無門入,不到到者真丈夫。大丈夫漢,撩著便知來由,不為分外。若更擬議躊躇,何啻云泥萬里。所以道十五日已前點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點。且道點即是,不點即是。長因虎嘯風生處,記得龍吟霧起時。
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側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烽舉新酣戰,啼垂舊血痕。不知臨老日,招得幾人魂。
故國鳴鷤鵒,垂楊有暮鴉。江山如畫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紗。陌上青青草,樓頭艷艷花。洛陽兒女學琵琶。不管冬青一樹屬誰家,不管冬青樹底影事一些些。
誰謂籊籊竿,乃不如勁草。北風動地來,直節未易倒。凈洗碧娟娟,顏色如少年。窗前風收雨,階下筍行鞭。直節老欲枯,初篁瘦而勁。祖孫知幾傳,不改君子性。新筍籜半含,節下粉猶綠。指日南風來,吹作階庭玉。
志洪欲向農村,隊伍森成列。紅旗閃、曉鼓催人發。要勤耕、入社安家業??旖^。一年閒、好事從頭說。春苗種、預計秋收必。更指看、雞豚盈牢柵。山共水,翠繞闥。心情暇、創寫新文物。親朋待相尋,把酒同歡悅。約明年、杏花時節。
吾生常羈旅,送客情更重。嗟哉平生交,今復萬里送。愁端寓心目,往感接魂夢。窮途獨棲遲,直道竟何用。
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浪傳烏鵲喜,深負鹡鸰詩。生理何顏面,憂端且歲時。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撩著未知機,黃金成糞土。諸禪德,莫莽鹵,夷門山朝朝走入。新羅占波國里,賣吉州針。相逢醉老婆,尋牛撞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