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憤 其三
風鶴經時喘未蘇,
飄零一劍寄長途。
年華荏苒髀生肉,
戎馬消磨頷有須。
每過賊營愁吠狗,
常隨俗忌怕聞烏。
海濱耆舊凋殘盡,
誰向黃公問酒爐?
風鶴經時喘未蘇,
飄零一劍寄長途。
年華荏苒髀生肉,
戎馬消磨頷有須。
每過賊營愁吠狗,
常隨俗忌怕聞烏。
海濱耆舊凋殘盡,
誰向黃公問酒爐?
戰亂的風聲鶴唳持續多時,喘息尚未平復;漂泊中僅存一劍,寄身于漫長的旅途。歲月流逝,大腿已生贅肉(久未騎馬);軍旅生涯消磨,下頜已滿是胡須。每次經過敵營,總發愁狗吠暴露行蹤;常隨民間忌諱,害怕聽到烏鴉的不祥之音。海邊的故舊老者大多凋零殆盡,如今還有誰會到黃公酒爐去探訪?
風鶴:用“風聲鶴唳”典故,出自《晉書·謝玄傳》,形容戰亂中的驚恐狀態。
髀生肉:典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九州春秋》,劉備感嘆久不騎馬而大腿生肉,比喻久閑無用。
戎馬:指軍旅、戰爭。
俗忌:民間忌諱,如烏鴉鳴叫被視為不祥之兆。
耆舊:年老而有聲望的故舊。
黃公酒爐:晉代王戎與嵇康等竹林七賢曾聚飲于黃公酒壚,后借指故友聚會之處。
此詩約作于明清易代之際,作者或為抗清志士。時逢戰亂頻仍,作者長期輾轉于抗清前線,目睹故舊漸次凋零,自身亦漂泊無定,遂以“孤憤”為題,抒發內心的孤獨與憤懣。
全詩以戰亂中的個人遭際為線索,通過漂泊之苦、年華之嘆、故舊之悲,展現了動蕩時代對個體的摧殘,情感真摯深沉,是亂世中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典型寫照。
之子讀遺經,青年盛文翰。皦皦丹鳳雛,居然立霄漢。
更如何。夢南柯。終日昏昏著了魔。蟻穴功名原是幻,迎來送往自蹉跎。
才聽歌聲舞不休,楚宮猶記舊風流。相逢莫奏烏騅曲,腸斷秋江萬古愁。
捲簾望月色,月斜知夜永。夜月為誰明,幽懷自耿耿。
遠民之安,克順克正。惟王之賢,天子之圣。
可愛風流趙素臺,與香風引到蓬萊。誠知宦海風波惡,離了風波醉去來。
欲要病源除削。便把塵緣拈卻。心上去憂愁,性內真歡真樂。真樂。真樂。此者仙家一著。
看花曾近五云邊,夢繞金門四十年。寶鍔秋橫湘浦月,高牙夜肅漢江煙。重瞻祥李光先澤,轉憶甘棠競后妍。白首狂歌天有二,可勝懷古思悠然。
共約湖邊喚短篷,曉來何事雨兼風。山林只合閑人到,不入時官眼界中。
夕陽一半落群峰,寒葉零霜野望空。陰谷忽然逢造化,小梅枝上見春風。
衰柳殘荷并慘然,青山隔岸弄嬋娟。多情唯有邗溝水,長送江南過客船。
長松落落勝天臺,佛殿經窗半嶺開。郭里鐘聲山里去,上方流水下方來。
親奉天香祀會稽,黃封玉檢爛金泥。地同南岳臨朱鳥,祠俯名藩異碧雞。三秀乘春沾雨露,五云披曉見端倪。好祈神化資神武,縹渺前旌舉白霓。南鎮春回草木青,溪毛猶帶舊時馨。黃塵荏苒民誰賴,黑海滄茫使有星。為愛寶書探禹穴,豈揮清淚向秦庭。萬艘轉餉成山道,想見風云護百靈。
日月巖前鳥,秋來不復聞。達人今已化,名系此山云。
手澤經年在,深悲人未知。陟岡空有望,同被己無時。老墮風前淚,靈鐘雨后芝。他年群從輩,長合誦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