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之孫楊子順肇慶一見相投隨至德慶謀館寓跡過從年馀辭歸鄉賦詩送行 其一
誰續寂寥洙泗弦,
濂溪一轉至伊川。
只今洛派從頭數,
之子龜山第二傳。
他道已融歸正道,
后天猶辦入先天。
十年二廣參皆遍,
不以支離易混全。
誰續寂寥洙泗弦,
濂溪一轉至伊川。
只今洛派從頭數,
之子龜山第二傳。
他道已融歸正道,
后天猶辦入先天。
十年二廣參皆遍,
不以支離易混全。
是誰接續了那寂寞冷落的洙泗弦歌(儒家道統)?自濂溪先生(周敦頤)一脈流轉,傳至伊川先生(程頤)。如今洛學學派從頭數來,這位先生(楊子順)正是龜山先生(楊時)的第二世傳人。其他學說已融合歸入儒家正道,后天的學問仍能通達先天的大道。十年間遍歷廣東、廣西參學,不因為支離破碎的學說而混淆整體。
洙泗:洙水、泗水,孔子講學之地,代指儒家道統。
濂溪:周敦頤,號濂溪,北宋理學開山鼻祖。
伊川:程頤,號伊川,與兄程顥合稱“二程”,洛學代表人物。
洛派:即洛學,以二程為核心的理學學派。
龜山:楊時,號龜山,二程弟子,程門立雪典故人物,其學傳至朱熹。
后天、先天:理學概念,指具體學問(后天)與本原天理(先天)。
二廣: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即今廣東、廣西。
支離:指零散、割裂的學說;混全:整體、完整的學問體系。
作者與楊子順(龜山先生之孫)在肇慶相遇,相投后隨至德慶,相處年余。楊子順辭歸故鄉時,作者作此詩送行。詩中結合南宋理學傳播背景,贊揚其繼承洛學道統、融合眾學而堅守整體學問的學術品格。
此詩為送別之作,以追溯儒家道統為脈絡,肯定楊子順作為龜山學派傳人融合眾學、堅守整體的學術成就,既體現南宋理學傳承特點,也表達對友人學問品德的推崇。
遠尋蘭若訪參寥,仰見龍蛇窟宅高。試上云梯舒望眼,蓬萊咫尺限云濤。歸鞭裊裊拂斜曛,踏碎長街九里云。漸愧蝸牛廬下客,終朝城市醉醺醺。
之子好顏色,膏澤難為政。涼風動翠袖,牽蘿發高詠。賈生六太息,弇州九薄命。懷芳不自媚,浮云安足競。煎蘭香不歇,折玉有馀映。道喪甘曳尾,物變猶存性。何不下珠簾,當窗握金鏡。莫惜露華滋,獨照明妝靚。
每憶東坡道上歸,女奴執燭立多時。毫端欲寫無窮態,得似清風一兩枝。
白云滄海共悠然,病榻年深別駕眠。領略可勝諸老意,一簾疏雨對江天。
越柏畫松松露骨,老龍怒拔靈湫立。天池一夜飛霹靂,月落庭空影千尺。
江上傳書錦字斜,于時飛雪映瑤華。誰攜雄劍非豐獄,但出名駒即漢家。春色自憐彭澤柳,美人相怨武陵花。三年未報平安使,長日心懸萬里槎。
東觀玉堂如積薪,十年補外空勞神。紅塵赤日能敗興,白鷺滄洲卻可人。相閣老槐涵墨沼,官亭新柳送車輪。扁舟三月桃花浪,歸及臨江江上春。
有蛙不自識,躍躍向市街。市街水泥筑,沙滑行難挨。行藏唯車馬,呼吸盡塵埃。行人不汝識,踐踏誰為哀?濺血暴腸肚,棄置高墻隈。汝自池塘主,夜鼓響如雷。明月真汝友,為掃密云開。蕩蕩波光綠,冉冉微風回。此景更誰得?一失不能歸。本非塵世客,何向世中來。
俯影魚龍穴,云沙拍崖裂。雕欄憶春風,總是河山缺。
禮樂從君子,車書盡遠人。獻方無異物,典屬有微臣。咫尺階前近,要荒萬里鄰。從茲諸服外,誰敢不尊親。
今日峰高云束腰,平平一掌在明朝。朝來出門又如是,儂是好言郎莫焦。
半山辱國賣叢祠,鐘步諸坊卷酒旗。村里山農語音好,孔方兄已赦鵝兒。
金風裊,金風裊,飛佩度銀泓。仙袂六銖涼似水,摶桑東望火云蒸。回首指蓬瀛。
明河拖天玉繩遠,新月搯云銀甲淺。丁東細漏滴金荷,百子樓前桂花滿。三三五五試新妝,鶴扇如霜羅帶長。云母屏前齊下拜,絞綃帳底共焚香。焚香爭乞天孫巧,穿斷蛛絲繡針小。夢里傳來是有無,入門巧已知多少。織女牽牛別有情,螢飛鵲度兩難憑。芙蓉舞困西風薄,楊柳垂低北斗橫。
翼軫騰光萬代尊,地靈人杰萃侯門。紫芝秀宇塵無染,黃憲澄波撓不渾。泥濕丹書雙彩鳳,香凝畫戟兩朱輪。生朝有客成飄泊,猶寄巢蓮碧玉樽。時節文章與盛衰,我公端合振中微。玉鋒修滿姮娥月,天巧分殘織女機。正始風流回治世,豫章宗派得傳衣。知音久矣煩牙頰,一瓣爐熏心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