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挽何知縣二首
一第聲名動冕旒,淵源家學自梁丘。誰知雨化青衿日,最解風馳紫塞秋。幕府石洪嗟不作,河陽潘岳竟成休。雁行無復云邊訊,愁絕萱堂正白頭。
才非似舅辱心知,露豁襟期喜溢眉??h組秦淮久依托,賓筵建鄴又追隨。聞君馴雉未多日,洎我分魚已后時。徒對弦歌誦遺愛,西風涕淚強裁詩。
一第聲名動冕旒,淵源家學自梁丘。誰知雨化青衿日,最解風馳紫塞秋。幕府石洪嗟不作,河陽潘岳竟成休。雁行無復云邊訊,愁絕萱堂正白頭。
才非似舅辱心知,露豁襟期喜溢眉??h組秦淮久依托,賓筵建鄴又追隨。聞君馴雉未多日,洎我分魚已后時。徒對弦歌誦遺愛,西風涕淚強裁詩。
其一:科舉中第的聲名驚動帝王,家學淵源可追溯至漢代梁丘氏。誰曾想到在培育學子的歲月里,您最是通曉邊塞的風云變幻。幕府中再無石洪般的幕僚,河陽潘岳式的賢令竟已離世。兄弟間再無云端的音信,白發老母正哀愁欲絕。其二:我并非才能似舅卻承蒙您知遇,胸懷坦蕩的情誼讓我喜上眉梢。在秦淮河畔任縣官時多有依托,在建鄴的宴席上又常相追隨。聽聞您如魯恭般馴雉施政未久,到我欲分享時卻已太遲。只能對著禮樂誦讀您的遺愛,西風中強自含淚寫下挽詩。
冕旒(miǎn liú):帝王的禮冠,代指皇帝。
梁丘:漢代今文《易》學梁丘學派創始人梁丘賀,此處代指深厚家學。
青衿:《詩經》中代指學子,此處指受何知縣教化的學生。
紫塞:北方邊塞,因長城土色紫而得名。
石洪:唐代賢士,曾入節度使幕府,此處喻何知縣的幕僚之才。
潘岳:西晉河陽令,以善政著稱,此處代指何知縣。
雁行:兄弟,因雁飛有序如兄弟排行。
萱堂:母親的代稱,源自《詩經》中萱草忘憂之意。
馴雉:用東漢魯恭任中牟令時,雉鳥馴伏不害稼的典故,喻何知縣德政。
弦歌:《論語》中孔子弟子子游以禮樂治縣,此處代指何知縣的教化政績。
此詩為代人挽何知縣所作,約創作于何知縣早逝后。據‘縣組秦淮’‘賓筵建鄴’可知,作者與何知縣曾在南京(秦淮、建鄴)有交往,或為何的同僚、友人,故受請代筆,以詩寄托哀思,紀念其才學與政績。
全詩通過對何知縣科舉成名、家學淵源、教育功績、邊塞才略的贊譽,結合與作者的交游情誼,突出其德政與人格魅力;以‘竟成休’‘強裁詩’等句直抒痛惜,是一首情文并茂的挽詩,既顯逝者風范,亦彰挽者深情。
水脈起嵩少,蜿蜒西地馳。崖斷載奔馬,龍頭覆壓之。武侯本流寓,相地愜所宜。躬耕置理亂,長謝與世辭。其時天下才,魏得什八九。吳亦大有人,抗衡畫江守。帝胄無尺土,又無開濟手。躍馬避險艱,拊髀嘆衰朽。軒軒三顧馀,一龍為我有。出處關際會,漢廈扶將傾。世盡昧大義,卓哉趙順平。后世短將略,據蜀宜斂兵。惟顧付托重,敢忘白帝城。伯仲見伊呂,杜陵實公評。竊比于管樂,謙詞懼過情。草蘆今安在,憑軾興不淺。廟勢拱荊樊,泉神達漢沔。入夜聞兵聲,馨香臚祀典。歌罷神弦曲,風云莽舒卷。
紫宸班始散,數騎巷西行。密坐逢緇侶,長齋對曲生。避人雙樹小,出世萬緣輕。但得沉冥理,誰知大隱名。
碧天無際映瀟瀟,水驛縈紆長暮潮。帆影向人飛欲近,歌聲隨牧去還遙。清江竹翠疑相憶,衡岳云開豈見招。柔翰尚堪揮灑在,未應身世托漁樵。
資州有佳兒,賢哉青云器。過我池上游,長嘯薄炎熾。折花愛攲紅,墮葉輕拾翠。風流良不凡,可用觀子志。
老干槎枒枝葉茂。待得花開,花比人還瘦。欲折一枝香在手。最憐碎朵盈羅袖。細雨春風吹不透。簾內書聲,簾底燈如豆。笑對花神酬斗酒。明年可似今年否。
遠水浮天地,孤舟日往還。到門唯白鳥,舉目即青山。遙憶風塵際,誰知住此間。相期婚宦畢,身入個中閒。
鬼箭南山射石虎,神鋒北岳刺驪龍。好是滿堂霜月夜,寒冰出火舊家風。
漢子辭歸跨塞騮,飛塵沙磧淚難留。依依望斷南天雁,羞澀愁添獨倚樓。海邊持節已乘騮,鴻跡分明雪上留。今夜不知何處去,斷腸纖月照妝樓。
塵塵法法總無窮,宛轉回環路路通。億萬恒河沙世界,會知都在一輪中。
煙波滄海九衢塵,北去南來笑此身。清世自慚無補地,白頭猶作未歸人。故鄉兒女多荒廢,仕路交游半隱淪。洛社詩成何日事,楚江西畔覓香莼。
院深勤掃地,簾靜愛聞香。墮壑隨風力,穿云逗日光。山城閣道迥,松徑石衣長。欲試煎茶水,丁寧近竹房。人日歲常陰,今年雪更深。天空山競出,春早柳難禁。四海三農望,孤城獨客心。故園江上路,梅塢有誰尋。
越吟吳詠兩參商,我那皋原儂水鄉。赤地千倉待舂簸,炎飆九夏劇晴陽。云霓不族訟風伯,雷電慚勞驅畢方。獨臥嗟咨龍伯懶,夢乘天駟灑淋浪。
麗日紅霞爛錦茵,濃和花氣欲熏人。聲聲鶗鴂催歸急,止剩今朝一日春。
文物湘中盛,唯公獨最優。麒麟來瑞世,鵬鶚快橫秋。桂籍名方著,燈窗志少酬。居鄉多令望,治國蘊嘉猷。游刃雖馀地,棲鸞試未周。僅伸三釜養,俄隔九泉幽。風樹悲難弭,蒿莪痛曷瘳。平生無恨處,有子襲箕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