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廖引長安語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城里的人喜好梳高發髻,四方的人就把發髻梳到一尺高;城里的人喜好畫寬闊的眉毛,四方的人就把眉毛畫到半個額頭寬;城里的人喜好穿寬大的衣袖,四方的人就用整匹的布帛來做衣袖。
好(hào):喜好,喜歡。
高髻(jì):高聳的發髻。
廣眉:寬闊的眉毛。
且:將近,接近。
半額:半個額頭的寬度。
大袖:寬大的衣袖。
全匹帛:整匹的布帛(古代布帛四丈為一匹)。
此為東漢初期官員馬廖引用的長安民間歌謠,見于《后漢書·馬廖傳》。馬廖為勸諫其妹明德馬皇后(漢明帝皇后),借民謠說明‘改政移風,必有其本’的道理,強調上層社會的審美偏好會被民間過度效仿,需謹慎引導。
詩以簡練的語言揭示‘上行下效’的社會規律,通過具體生活場景反映民俗心理,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是研究東漢社會風俗與政治文化的重要材料。
萬朵紅葵折錦苞,新妝相倚斗妖嬈。道人獨愛傾陽意,并起丹心憶圣朝。
路入宣城山便奇,蒼虬活走綠鸞飛。詩人眼毒已先見,卻旋褰云作翠幃。敬亭宛水故依然,疊嶂雙溪阿那邊。謝守不生梅老死,倩誰海內掌風煙。近山淺綠遠深青,兩樣風姿一樣清。似怨朝陽卷云霧,被儂看著太分明。不是青山是畫圖,南山瘦削北敷腴。兩山名姓君知么,一字玄暉一圣俞。
心不自由上帝招,獨家書畫步天下。名士京華鯽過江,詩身忽現神農架。
且盡離筵酒一杯,貴臣寧許我重陪。他時翊贊升平事,賦與林下歌康哉。
八斗才中畫洛神,翠羅輕飏襪尖塵。霅溪老子真能事,更比陳王寫得親。
朔方累歲羽書頻,邊帥何人凈虜塵。戰骨沙場迷白草,征夫塞夜照朱燐。文儒自許兼三略,鐵騎真能挽六鈞。掃蕩氛祲云日好,隴頭楊柳不勝春。
秋至緘書付鹡鸰,猶憐風木冷虛庭。關山迢遞多離合,岐路艱危任醉醒。且把茱萸浮綠蟻,更彈蓮鍔倚青萍。誰言星月遙相妒,此夜還須讓酒星。
天雨零花謾積堆,梨花庭院亦輕猜。美人剩有山陰興,中夜何妨帶月來。
西風古調瑣窗深,隔葉黃鸝送妙音。唱至薔薇零落后,始知四海一同心。緇帷疊疊隱幽情,獨賞荒原天外聲。佳夕渾忘寄塵日,萬花影下自觀經。生涯草草對樽壺,門外寒楊道不孤。借問清魂北邙上,洛陽宮闕尚看無。
昨送春歸去,今從湖上來。殘云隨雨盡,遠浪拍天回。水鳥驚人沒,汀花向客開。閒來心境寂,無復著纖埃。
孤松出巖阿,性豈好奇怪。長材受屈抑,偃蹇為此態。高人識物性,拔置軒檻外。俾全凌云勢,蕭散極自在。種樹如種德,所貴厚能載。欲令枝葉茂,要在根本大。以茲奉親壽,目到心已會。欣然坐忘倦,軒宇增爽塏。月明看虬龍,風過聽竽籟。昔同羊棗嗜,今比甘棠愛。歲寒三友間,此友交獨耐。茯苓煮醍醐,艾納薰馣馤。櫩花落香粉,庭草蔭書帶。洞啟南薰窗,一笑豁晴靄。
三月看春尚未齊,樓中聊共片云棲。欲知深暝無言處,眾鳥飛來寂不啼。
地不生兒人有子,紛紛爭斗何時已。爪牙易制千虎狼,冠帶難妨萬蛇豕。莫怪蒼蒼天不神,誰教蠢蠢爾為人。有生那得更避死,前傾后起如風輪。儻從天上觀天下,塵埃擾攘何為者。得匆螻蟻爭青蟲,黃僵白仆尸盈野。我亦此中牽率來,自哀不暇更誰哀。悠悠萬事皆如此,百思令我心欲灰。中策愿假巨靈手,驅山擲海成原畝。漏流不盡開尾閭,幾許桑田付黃口。上策防死先防生,蠻風佛教差文明。又恐眾強恣吞噬,異族不肯留孤嬰。斗智斗勇非上德,爭地爭城皆下策。可憐盡是人食人,誰為英雄誰盜賊。
隔年梅雨記重游,風景依稀潦瘴收。老去筋骸慚櫪馬,誰將華發博蝸牛。孤光冉冉瀧頭月,雙櫓迢迢天際舟。夜數星辰翻百念,非關鄉國起離憂。
圣皇御統天眷隆,四方萬國皆來同。祖宗敷佑靈貺錫,雨旸順序民物豐。維時嚴冬氣凜冽,同云布空陰靄結。天教三白應奇祥,一夕都城飄瑞雪。沈沈萬籟寂無聲,片片銀河剪水成。凝華迥接瓊樓近,積素恍與瑤階平。乾坤萬里纖塵息,四望冰壺同一色。沙鷗群泛黯藏輝,林鶴孤飛杳無跡。由來瑞雪兆豐年,況此呈祥當臘前。圣心夙夜念民瘼,自有精神格昊天。微臣淺薄遭明主,調燮無功愧何補。幸茲六出應期至,拜舞龍墀欣快睹。圣情謙抑恒戒盈,仰承天意惟兢兢。作詩惓惓飭臣下,賜以華宴當彤庭。群臣感恩咸稽首,際遇明時古無有。賡歌愿效有虞風,上祝齊天萬歲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