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二十二首 其十八
伯夷逃西山,尼父居九夷。
世茍不我用,我方從此辭。
道悠豈忌遠,義豐不云饑。
世非乏賢士,為問從者誰。
由也實好勇,叔齊固同時。
舍此乃無人,籧篨而戚施。
遠矣千歲后,愴焉我心悲。
伯夷逃西山,尼父居九夷。
世茍不我用,我方從此辭。
道悠豈忌遠,義豐不云饑。
世非乏賢士,為問從者誰。
由也實好勇,叔齊固同時。
舍此乃無人,籧篨而戚施。
遠矣千歲后,愴焉我心悲。
伯夷逃隱西山避世,孔子曾想遷居九夷。若世道不任用我,我便從此遠離。追求的道途漫長,豈會畏懼路遠;道義豐足,哪會感到饑餓。世間并非缺少賢士,試問跟隨的人有誰?子路確實崇尚勇義,叔齊本與伯夷同隱。除了這些賢士,剩下的盡是無能諂媚之輩。千年之后,想起這些,我心中無限悲愴。
伯夷:商末孤竹君長子,因讓國與叔齊,后恥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于山中。
尼父:孔子的尊稱,《禮記·檀弓上》載孔子卒后,魯哀公誄之曰'尼父'。
九夷:古代指東方的少數民族地區,《論語·子罕》載孔子曾說'欲居九夷'。
籧篨(qú chú)而戚施:籧篨,本指竹編盛物器,此處比喻不能俯身的殘疾人;戚施,雞胸或駝背的殘疾人,兩者均指丑陋無能之人,借指無德無才的小人。
由也:即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以勇著稱。
叔齊:伯夷之弟,與伯夷同隱首陽山。
左思生活于西晉門閥制度森嚴時期,出身寒門卻才高難仕。《雜詩》組詩多借古喻今,此詩通過古代賢士不被任用的事例,暗諷當時社會埋沒人才的現實,抒發自身懷才不遇之憤。
此詩借古賢遭際批判社會對人才的忽視,情感真摯強烈。用典貼切,對比鮮明,體現了左思詩歌'文典以怨'(《詩品》)的特色,是西晉寒門文人精神困境的典型寫照。
冥冥雨不絕,嚦嚦啼征鴻。 寒江煙霧里,小艇一漁翁。
行客。行客。身世東西南北。家林迢遞不歸。歲時悲盛淚垂。垂淚。垂淚。兩鬢與霜相似。
華亭新偉觀,勝地得高雄。憑欄徒倚要眇,萬里景無窮。好是江流縈繞,那更云天舒闊,疊嶂倚晴空。眼界無盡藏,懷抱有清風。 主人賢,開綺席,泛金鐘。放懷一笑,許我滿酌醉顏紅。只恐璽書即下,促起飛鳧東去,行作黑頭公。還記今朝客,曾待一杯同。
快風收雨,正江城初霽,物華如許。麗日融和春思好,是處鶯啼燕語。嫩綠成陰,落紅堆繡,只恐春將暮。園林清晝,看看又見飛絮。 太守無限風流,鈴齋多暇,載酒郊原路。幾隊旌旗光閃爍,鼓吹更翻新譜。曲水流觴,蘭亭修禊,俯仰成今古。為君一醉,歸時樓上初鼓。
再拜識英度,喜氣覺飛浮。神清骨秀,元是蓬萊謫仙流。蓋去沖摩霄漢。剛向平分風月,半剌嶺南州。素蘊未施展,闊步尚淹留。 從此去,朝帝闕,侍宸旒。論思獻替、要須直與古人侔。好是羽儀朝著,勒就鼎彝勛業,卻伴赤松游。曳杖太湖曲,笑傲八千秋。
雅淡精神,鉛黃未洗,猶帶殘妝。春艷一枝,鵝兒顏色,染就纖裳。 月移影轉南窗。特地送、些兒暗香。宿酒初醒,這般滋味,夢斷池塘。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整駕升車望寥廓,垂陰薦祉蕩昏氛。饗時靈貺僾如在。 樂罷馀聲遙可聞。飲福陳誠禮容備,撤俎終獻曙光分。 跪拜臨壇結空想,年年應節候油云。
陟降左右,誠達幽圓。作解之功,樂惟有年。 云輧戾止,灑霧飄煙。惟馨展禮,爰列豆籩。
一官何幸得同時,十載無媒獨見遺。 今日不論腰下組,請君看取鬢邊絲。
更勞今日春風至,枯樹無枝可寄花。 覽鏡唯看飄亂發,臨風誰為駐浮槎。
立夏少半月,谷雨是今朝。 梅子酸著齒,麥穗長半腰。 天運不暫停,又將轉斗杓。 無復冬裘御,重取夏扇搖。
老人見桃花,悟者有靈云。 我見亦有悟,花前飲玉醺。 可憐南北家,論說事紛紜。 為問參老禪,何如參面君。
一雨初收霽,金風特送涼。 書窗應自爽,燈火夜偏長。
禪客無心憶薜蘿,自然行徑向山多。 知君欲問人間事,始與浮云共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