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詩
憶爾年四五,期爾為圣賢。
爾時亦不辭,冉冉歲相遷。
志學及弱冠,變化忽不然。
龍豬異其質,速利日牽煎。
如藤纏葫蘆,所得遂忘天,
豈特遂忘天?于親亦忘焉。
忘親都非子,忘天者非人。
哀哉為人子,回駕今勉旃。
憶爾年四五,期爾為圣賢。
爾時亦不辭,冉冉歲相遷。
志學及弱冠,變化忽不然。
龍豬異其質,速利日牽煎。
如藤纏葫蘆,所得遂忘天,
豈特遂忘天?于親亦忘焉。
忘親都非子,忘天者非人。
哀哉為人子,回駕今勉旃。
回憶你四五歲時,我期望你成為圣賢。那時你也不推辭,歲月漸漸流逝變遷。到了十五歲及二十歲時,變化忽然不如從前。龍與豬本質不同,急功近利每日困擾。如同藤蔓纏繞葫蘆,獲得利益便忘記天理,哪里只是忘記天理?對父母也忘記了。忘記父母的不是孝子,忘記天理的不是人。可悲啊作為人子,現在回車努力改正吧。
期:期望。
冉冉:漸漸、緩慢的樣子。
志學:指十五歲,典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體猶未壯,故稱弱冠,代指二十歲。
速利:急功近利。
牽煎:困擾、煎熬。
忘天:指忘記天理、道義。
勉旃(zhān):努力吧,旃是“之焉”的合音,語氣助詞。
推測此詩為詩人見兒子成年后受功利誘惑,漸忘孝道與道義,因而作此詩勸誡。詩中“志學及弱冠”點明兒子已至成年,“速利日牽煎”直指其受利益困擾的現實,體現詩人對子女道德成長的關切。
此詩以父子親情為切入點,批判急功近利對道德的侵蝕,強調“忘親非子,忘天非人”的倫理觀,勸誡子女回歸孝道與天理。語言通俗,情感真摯,是儒家“修身齊家”思想的生動體現。
蘭以當門鋤,竹緣太密洗。托身茍失所,彼美徒漫爾。郊居時雨馀,茅蕪手自啟。好風來林端,煩曦蔭樹底。生事雖甚微,粗足辦鹽米。會心即交游,異姓等兄弟。吾行迫始衰,聊復勤四體。伐檀譏素餐,相鼠歌有禮。
蒲觴宿醉尚厭厭,午枕薰風散黑甜。楚畹孤芳仍舊好,堯庭開莢有新添。攻醫謾蓄三年艾,用世渾如六日蟾。百煉青銅閑拂拭,匣中塵垢不相沾。
乘閒結伴躡丹梯,海晏天清望不迷。城倚粵臺開杰閣,地鄰蕭院叩禪棲。云山極目千愁豁,煙樹平臨萬象低。每嘆詞盟羈宦遠,壺觴何幸得同攜。
故園芳事無人管,到處梅花動客情。粲粲黃金裾,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擬與歲寒俱。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可堪收拾歸屏枕,頗欲浮沈付酒杯。邂逅一杯酒,東風柳絮天。
宦游三載黃河北,長憶蟾溪好隱居。火齊明珠攀荔子,銀絲玉版膾鰣魚。枇杷結實暄風里,橘柚垂花細雨馀。溪上故人今在否,來鴻不寄一封書。
苕溪清淺霅溪斜,碧玉光寒照萬家。誰向月明終夜聽,洞庭漁笛隔蘆花。
玉龍落峽噴飛流,空翠霏霏晚不收。軟腳山堂一壺酒,莫涼閒對兩峰秋。
衲衣千片把蒼藤,苦行中脩最上乘。血汗任勞三十載,朝昏常飯半千僧。心非水月同清靜,境到仇讎絕愛憎。閒日每于松下坐,笑看山色一層層。
嗟爾掇瑤草,菖蒲花正催。言尋赤玉舄,遂上鶴舒臺。煙霧迷秦帝,巖泉接道開。少君吾得否,欲入畫圖來。
詰曲川原幾里深,偶尋巖壑在前林。長懷萬古典墳樂,果稱幾年泉石心。將看道經延白日,偷收巖藥化黃金。山中所訪逍遙客,為報白云深處尋。
夢斷天涯雨,魂殤海角云。春風春雨也愁人。心事十分眉上露三分。曉暮多傷酒,三更只夢君。開花并蒂一條根。不愿春宵醒后復紅塵。
已謝榮名甘草茹,真成幽跡抗林居。御風列子泠然善,隱幾南綦?爾虛。秪笑儒流遺自性,竟從禪諦覓真如。玄珠象罔迷求索,始悟斲輪欲棄書。
莎灘溪水汜,灘上煙莎綠。日夕少人過,閒鷗自來宿。
碧焰疏篁,斜飛秋水,輕點蓮香。忽影風檐,半明苔壁,又入繩床。夜深露冷清光,度殘月、亂點蒼茫。羅幌眠云,松窗幽磬,心地空涼。
孤島滄瀛外,優優政俗宜。九天覃濊澤,中谷少仳離。藤布三秋稅,香粳半夜糜。繞城簫鼓鬧,同樂際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