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十二首 其十 宋
一著黃袍竟釋戈,宋家杯酒奠山河。
培成絕學千秋盛,養就人材兩榜多。
南渡偏安緣積弱,北邊失策在連和。
由來禮義維持久,易世猶傳正氣歌。
一著黃袍竟釋戈,宋家杯酒奠山河。
培成絕學千秋盛,養就人材兩榜多。
南渡偏安緣積弱,北邊失策在連和。
由來禮義維持久,易世猶傳正氣歌。
一旦披上黃袍稱帝便放下兵戈,宋家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奠定山河。培育出的理學讓千年學術興盛,科舉選拔造就了眾多人才。南渡偏安是因為長期積弱,北邊失策在于一味求和。從來禮義能維持國家長久,改朝換代后仍有《正氣歌》流傳。
黃袍:指趙匡胤陳橋兵變,部下為其披上黃袍擁立為帝,代指宋朝建立。
杯酒: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和平方式解除將領軍權,鞏固政權。
絕學:指宋代理學(如程朱理學),被視為傳承儒家道統的“絕學”。
兩榜:科舉制度中,進士榜(會試)和舉人榜(鄉試),代指人才選拔。
南渡:指1127年靖康之變后,宋室南遷建立南宋。
連和:指宋朝對遼、金等北方政權的和議政策,如“澶淵之盟”“紹興和議”。
正氣歌:指南宋文天祥所作《正氣歌》,體現忠貞節氣。
此詩為詠史詩,創作于作者對宋朝歷史深入研究后,通過梳理宋太祖立國(杯酒釋兵)、文化興盛(理學與科舉)、南渡衰微(積弱求和)的脈絡,探討“禮義”對政權延續的作用。
全詩以宋朝興衰為線索,前半贊其文治(杯酒安邦、學術人才),后半析其弊端(積弱求和),末句強調禮義精神的持久影響,是對宋朝歷史的簡明總結與評價。
水氣初升云氣浮,山林不辨鳥聲幽。天風吹入三竿日,草木依然水繞洲。
山頭喬木長山高,山下泉深沒榜篙。春牛畢耕已閑暇,春馬還有人游遨。田中青旗署沽酒,道上雙孫扶白毛。子有歸資好來比,我方飄泊可嗟勞。
握手滇陽忍送行,玉人金馬雪蹄輕??耧L過雨晴波后,萬里天衢路正平。
君不見南山山前一片石,嶄然壁立當流泉。皎如千年青銅鏡,掛在萬仞高崖巔。泉流日沖激,煙云相蕩摩。魚龍過之不敢睨,如有神物嚴撝呵。夜深月明從東來,但見五色燦爛寒光開。掃空婆娑黑云影,照見海上金銀臺。我從武姥來,卻望嵩華去。道逢老篯鏗,盛說巖中趣。東風拂澗桃花飛,愛此山水含清輝。放歌誰和碧玉調,起舞更攬青蘿衣。我憐老仙極清越,顏色如童發如雪。便從石上引芳尊,夜夜巖前醉明月。
百戰乾坤去已休,夕陽殘壘見荒丘。潮痕隱隱猶含恨,山色冥冥尚帶愁。三字獄中亡寶鼎,半閑亭上覆金甌。何堪極目思量處,楓葉蘆花兩岸秋。
水痕漸綠蒲芽短,雪消沙浦雙鳧煖。一夜鵝黃著柳枝,春愁暗逐春潮滿。江上蒲帆鳥翼張,船頭槌鼓出回塘。吳中女兒不解飲,呼酒隔簾催勸郎。并州剪刀金兩股,不剪人間別離苦。
居士病從何處起,我今往問與誰俱。室中三萬二千座,更許盧溪下語無。
百年哀樂已成塵,美意猶存痛定身。同讀異書知有味,清茶語笑任天真。
拜況于郊,皇哉唐哉。熙事休成,六騑鼎來。天閫以決,地垠以開。隤祉發祥,如登春臺。鴻霈普洽,言歸端門。蕩蕩巍巍,旋乾轉坤。穆然宣室,儲思垂恩。于萬斯年,敷錫群元。
絕塞聞茄淚,虛窗聽雨心。共牽千種恨,并是一悲音。已厭賓鴻叫,還添蟋蟀吟。鄉關憑夢去,莽莽水云深。
竄逐南天路,荒涼北斗文。翻飛元不意,憂喜在初聞。驄馬重趨闕,金雞兩赦君。獨傷荊棘里,誰別鳳鸞群。
一區幽寂地,寒綠萬竿馀。秀色當窗見,涼陰入座虛。風簾聲簌簌,雨榻夢蘧蘧。比管還吹鳳,翩翩上玉除。
曾隨羅浮仙,夜訪蕭史臺。臺前幾株樹,粲若瓊瑤開。粉面娉婷淡梳洗,娟娟綠萼嬌相倚。龍宮舞女白霓裳,解佩招邀明月里。須臾晴雪灑石闌,長風不惜輕吹殘。搴芳忽遇蕭史裔,幽情雅致真難攀。筍皮裁冠紙裁帳,惟耽嘉遁無官況。飲冰寄傲寒香中,憂患何緣到心上。巡檐行歌貪看花,尋常每至參橫斜。軒裳夢斷任身懶,山水情多從鬢華??v令對酒吟東閣,爭似扶筇探西郭。第能曾并濟川舟,效用終慚活人藥?;钊藨喙σ焉?,年年著子滿高林。陽回一氣得春信,生生孰識堪輿心。調羹事非成契闊,回思故園渺天末。獨馀酸味今尚存,謾道能除世間渴。
寶鏡出匣中,塵垢乃翳之。一朝事拂拭,鑒物分妍蚩。靈臺素澄湛,利欲或昏迷。誰知方寸間,至理森在茲。先師有明訓,于以覺后知。性善茍能復,圣賢可同歸。
颶母誰懷國事憂,回看夜壑已無舟。山河滿地皆胡馬,潮汐常時自海鰍??帐棺彆膹V,不教宗社復東周。孱兵到此誰非死,名姓紛紛惜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