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梅嶺感興 其一
步出折梅亭,行行且停停。
喜望桑梓邇,肅肅迅霄征。
回思昨宵火,旅魂為怔營。
不能亟極救,如我傷群生。
一城焚尚可,四方若為情。
誰挽天河水?誰滅天火星?
毋曰既焦爛,乃尚可回生。
步出折梅亭,行行且停停。
喜望桑梓邇,肅肅迅霄征。
回思昨宵火,旅魂為怔營。
不能亟極救,如我傷群生。
一城焚尚可,四方若為情。
誰挽天河水?誰滅天火星?
毋曰既焦爛,乃尚可回生。
走出折梅亭,一邊行走一邊不時停下。欣喜地望見家鄉已近,急切如飛地趕路。回想昨夜的大火,旅途的魂魄都因震驚而不安。無法盡快去救援,像我這樣的人也為百姓的遭遇痛心。一座城被焚毀尚可承受,四方若都如此該如何是好?誰能引來天河水?誰能撲滅這災火?不要說已經焦爛,仍有挽救回生的可能。
桑梓:家鄉的代稱,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故以桑梓指故鄉。
邇(ěr):近。
肅肅:形容迅速的樣子。
怔營(zhēng yíng):因驚恐而不安的樣子。
亟(jí)極:盡快、立刻。
群生:指百姓、眾生。
若為情:怎么辦、如何面對。
天河水:傳說中天上銀河之水,此處喻指能撲滅大火的大量水源。
天火星:指引發火災的災火。
焦爛:燒焦腐爛,形容災情嚴重的景象。
此詩為詩人途經梅嶺時所作。歸鄉途中,回想起昨夜目睹或聽聞的火災災情,因無法及時救援而痛心,進而由一城之焚聯想到四方可能的災禍,抒發了對百姓疾苦的深切關懷與救援的迫切呼吁。
全詩以歸鄉為線索,由個人歸程的欣喜轉入對災情的痛思,從“一城焚”延伸至“四方”之憂,體現詩人對民生的深切關注。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通過設問與直抒胸臆,將個人感受與社會關懷結合,展現了強烈的民本思想。
簸卻蓬萊山,填取碧圓海。玉沙清淺流,種桑應好在。傳聞祖洲上,瓊田收十倍。菰苗如翠眉,旭露發紅彩。褰裳不肯去,祖龍老應悔。蒼苔鞭石橋,沈波臥千載。白日那可駐,青春向誰買。壺頂芝正肥,遲回欲何待。
松門長日閉煙霞,掃石焚香誦法華。禪客到來無所見,水晶宮里玉蓮花。解帶山門對夕暉,白云不住鳥驚飛。山僧若道心無染,散落天花亦滿衣。
遠望韶光向碧空,閑游獨自步溪東。春波暖漲三篙綠,花影晴烘一色紅。粉蝶未粘芳草上,啼鶯恰在柳絲中。歸家煮茗攢榆火,相對談玄意不窮。
魯麟獲已久,禮樂日以新。大化隨浪遷,鬒變不待人。負暄東榮下,泯默安形神。弱子左右戲,欹我頭上巾。倦且效龍臥,寤言為鳥伸。陶情舉塵爵,覺有羲皇春。乃者龐德公,耦耕棲鹿門。荊棘視城府,軼駕誰能軒。吾廬在通逵,車馬時往還。抱獨以混世,曲肱道終存。采芳息塵務,觀書忘市喧。委和在我躬,悠然感乾坤。
勢盛舉頭方偃蹇,氣衰旋踵卻嗟吁。厚誣天下稱賢者,天下何嘗可厚誣。
風細。風細。紙窗又添寒意。關河雨雪靡靡。辛苦長征未歸。歸未。歸未。折得梅花誰寄。
靜理入閒趣,方知天地功。栗皺開夜雨,豆莢喜秋風。不死身從老,安貧養已豐。平生狷介志,汨沒寂寥中。
弟書毗陵來,有同股分刃之刀,綠管白毫之筆。刀是寶公錫上之所懸,筆亦江淹夢中之所得。江南刀筆有如此,不比豐沛吏蕭曹而興鋒鏑。顧惟二物大有恨,不蒙獨孤府君一言之飾。使君惠山延陸羽,文章不落翰墨跡。及今有用正勞勞,破賊露布征兵檄。小楷帖黃奏北闕,念弟未歸空嘆息。
脫布褲,脫布褲,軍人一日數光顧。囊被探兮篋被胠,猶恐金銀藏敗絮。剔抉爬羅不稍恕,檢查人身更可怖。大腹皤然失掩護,慮有韓侯出我胯。軍官正在吐云霧,薄言往訴逢彼怒。蜀郡歌聲載道路,令人想煞廉叔度。嗟我使君來何暮,來何暮,脫布褲。
憩息香山仰魏公,寺旁曲水引流通。圣清題額留鴻雪,點綴禪林翰墨工。
三山海色送扶光,宴坐天中羽景堂。新奏瑯璈千歲曲,頻行玉醴九霞觴。紫微郎貴曾飛蓋,太極卿尊已佩珰。方朔從來非漢吏,朱明元是列仙鄉。
一幅烏巾雪發盈,村深時聽鵽刀聲。浪將蘭艾評春事,我自平生小屈平。
雨雪雜飄飄,泥深馬更驕。年高愁客拜,香妙看煙消。陽已逢三泰,詩終愧九韶。何人堪一語,招手喚王喬。瓦縫珠雪跳,重陰氣尚驕。梅藏香不放,琴凍韻難調。儺鼓聲遠鬧,屠酥酒未消。直須風日好,驅馬遍山腰。
舟軋水底天,笑指石上月。玉珧照珠池,?華被銀闕。鵬騫四溟翻,鰲抃五岳沒。縱任無遠近,憑虛得超越。儻遂凌朱崖,何由煉金骨。甘英度西海,終童下南粵。壯游恐不遂,江晚蕙芳歇。峨眉歸讀書,青山未華發。
東南信多美,此地霸王州。云鳧去渺渺,江路溯悠悠。宿昔嘉禾郭,今茲煙雨樓。水繞吳洲曲,山連秦望浮。河陽種花去,單父鳴琴游。燕樹雪成霙,黃河冰可步。近郭送驂騑,遙山起煙霧。別筵方恨促,懷歌已言暮。蘋洲千里思,桂楫三江路。去羨淩風舄,送子西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