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韋鏡秋上舍話舊,即次其即事原韻 其四
涕泣妻兒共,
流離父子俱;
人誰分盜賊,
地各據當途。
剽掠無完瓦,
戰爭不用弧;
書生廑民瘼,
殘喘慶來蘇。
涕泣妻兒共,
流離父子俱;
人誰分盜賊,
地各據當途。
剽掠無完瓦,
戰爭不用弧;
書生廑民瘼,
殘喘慶來蘇。
妻子兒女一同哭泣,父子都流離失所;人們難以分辨誰是盜賊,各地都有割據當道的勢力。掠奪之后沒有完整的屋瓦,戰爭中連弓箭都無需使用;書生憂慮百姓的疾苦,慶幸百姓能從苦難中獲得喘息。
上舍:古代對讀書人的尊稱。
次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和用韻次序。
流離:流落離散,漂泊不定。
剽掠:搶劫掠奪。
廑(jǐn):同“勤”,此處意為憂慮、關切。
民瘼(mò):百姓的疾苦。
來蘇:指從疾苦中獲得重生或喘息,典出《尚書》“后來其蘇”。
此詩或作于社會動蕩、戰亂頻仍之際。詩人與友人韋鏡秋話舊時,目睹或聽聞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狀,結合自身作為書生對民生的關切,遂作此詩以記錄現實、抒發感慨。
全詩以戰亂中的百姓遭遇為核心,通過具體場景刻畫戰爭的殘酷與民生的苦難,揭露社會動蕩下的黑暗現實,同時展現書生憂國憂民的情懷,語言平實而情感深厚,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
竹影鋪階似畫爻,臨窗寫罷聽蕭梢。遠山日午靜相對,不覺蒲團坐已凹。
顏子置身陋巷,屈原放跡江湖。何似我公歸去,馬羸不厭長途。腕中有萬斛力,胸次乃千頃陂。字畫顏行楊草,文章韓筆杜詩。
越江芙蓉開若云,越中兒女紅襦新。年年采蓮江浦口,扁舟遙唱江南春。凝情倚棹送行客,折得芙蓉贈行色。南風吹作滿袖香,令人別后長相憶。君心如花不污泥,亭亭潔立當清漪。花容不逐秋風老,知君交態無榮衰。人生百年幾回別,莫惜芳菲為君折。芙蓉落盡秋江空,千里相思共明月。
雁翅城東涌怒濤,外洋水長蜑船高。莫言昨夜南風急,今日登盤有海蠔。
花有凌霄者,誰當瘠土栽。可憐無所附,寂寞草間開。
近鄉古鎮泊歸舟,為訪幽人一夕留。省識春風噓廣廈,約看明月過中秋。鶴書迭達猶高臥,祖訓常遵不遠游。岳色湖光羅硯席,詩文千載傲王侯。
孔公薦一鶚,義烈爭秋霜。矢心報知己,討賊尊天王。漁陽摻英憤,夫豈病悖狂。營門三尺棁,殺氣披攙搶。
一官幾度任升沉,蘇堤何如宦海深。荒徼花封猶厭老,冰清蓮幕獨知心。高情原不粘軒冕,傲骨因之長竹林。聞說山居荷數畝,歸來長嘯水云岑。
黃閣成功久宴然,問齡才及卜熊年。俯躬忘卻絲綸貴,臞貌真疑山澤仙。賜直內庭頻守歲,獻謀前席幾回天。更待風煙靜南北,九重還見錫爰田。
長江天際一帆開,拂袖離歌下越臺。君去幔亭回首望,霞光猶似赤城來。
溪橋過雨路初乾,步入陽明眼界寬。酒甕峰回開罨畫,羽衣人去剩還丹。青鞋布襪真乘興,野蔬山肴漫合歡。塵慮頓空留竟日,不知三島在人間。
湖海風云暗,道涂霜雪清。如何一年盡,翻使百愁生。俗薄乖留計,時危緩去程。家人團坐夜,應悉旅中情。
盤空石路草纖纖,白鶴仙人尚有巖。松偃即披云作蓋,瀑飛還掛水為簾。采芝綺夏何須出,食蕨夷齊亦太廉。種黍滿田長釀酒,棲遲何嘆歲年淹。
牢落東南老樹村,蕭蕭木葉擁柴門。秋聲萬里西風急,云氣三更北斗昏。鮑叔交情貧里見,張巡節義死中論。欲攀蟾桂非無路,猶信仙桃別有源。
狂歌枉似缺瓊壺,大患前緣有此軀。欲葬吟魂無凈土,難膠斷夢恥懸弧。十年轉石空留響,兩掌摶沙獨笑吾。一字冥冥逢百丈,不辭萬世墮禪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