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升謫后復職
垂老窮邊眾所悲,
賜環何幸沐恩私。
受廛已脫新編籍,
振鐸還為后學師。
座隱青氈朝結課,
香凝絳帳晝哦詩。
不須更續投湘賦,
好詠菁莪樂盛時。
垂老窮邊眾所悲,
賜環何幸沐恩私。
受廛已脫新編籍,
振鐸還為后學師。
座隱青氈朝結課,
香凝絳帳晝哦詩。
不須更續投湘賦,
好詠菁莪樂盛時。
年近老邁卻被貶至偏遠邊地,眾人皆為此悲傷;有幸被召回復職,蒙受皇恩是何等幸運。如今獲得居所,已脫離貶謫后的新編戶籍;重新執鐸講學,再做后學之師。清晨在青氈覆蓋的座位前安排課程,白天于香氣縈繞的絳帳中吟誦詩歌。不必再續寫如《吊屈原賦》般的悲嘆之作,應詠唱《菁莪》之詩來歌頌盛世。
垂老:接近老年。
窮邊:偏遠的邊境。
賜環:古代大臣被貶后被召回,因“環”與“還”同音,故用“賜環”指代召回復職。
受廛(chán):指獲得官府分配的宅地,此處指脫離貶謫后的編戶,恢復正常身份。
振鐸(duó):搖響木舌銅鈴,古代用于宣布政令或講學,此處指重新從事教育工作。
青氈:代指清寒但堅守的學官生活。
絳帳:紅色帳幕,漢代馬融講學設絳帳,后指代講學之處。
投湘賦:指賈誼過湘水時所作《吊屈原賦》,后借指貶謫的悲嘆之作。
菁莪(jīng é):《詩經·小雅》篇名,贊美培育人才,此處指代教育興盛的盛世之音。
此詩應為張先生被貶至偏遠邊地后又獲召回復職時所作。背景或為張先生年老被貶,眾人悲其遭遇;后蒙皇恩復職為學官,詩人以此詩祝賀,既感慨其坎坷,又贊其復職后重掌教席的積極狀態。
全詩圍繞張先生貶謫復職的經歷展開,前半寫其命運轉折(貶謫之悲→復職之幸),后半狀其講學生活(結課哦詩),末句以“詠菁莪”收束,點明歌頌盛世的主旨。詩中既體現對個人際遇的關懷,也反映對教育興盛的期待,是一首兼具情感與深意的賀詩。
麒麟早貴掛朝冠。自合侍金鑾。收拾經綸事業,從容游戲人間。 祗今侍彩,符分楚甸,名在蓬山。直待疏封大國,秋光長映朱顏。
金鴨香銷錦繡帷,笙歌叢里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渡 一作:度)
樓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須夸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
天生百種愁,掛在斜陽樹。綠葉陰陰占得春,草滿鶯啼處。 不見生塵步。空憶如簧語。柳外重重疊疊山,遮不斷、愁來路。
清池過雨涼,暗有清香度。縹緲娉婷絕代歌,翠袖風中舉。 忽斂雙眉去。總是關情處。一段江山一片云,又下陽臺雨。
顧渚吳商絕,蒙山蜀信稀。千叢因此始,含露紫英肥。
初映鉤如線,終銜鏡似鉤。遠澄秋水色,高倚曉河流。
激曲縈飛箭,浮溝泛滿卮。將來山太守,早向習家池。
不資冬日秀,為作暑天寒。先植誠非鳳,來翔定是鸞。
雨合飛危砌,天開卷曉窗。 齊平聯郭柳,帶繞抱城江。
夾岸凝清素,交枝漾淺淪。 味調方薦實,臘近又先春。
疏鑿徒為巧,圓洼自可澄。倒花紛錯秀,鑒月靜涵冰。
噴日舒紅景,通蹊茂綠陰。終期王母摘,不羨武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