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
登高望遠海,萬里一長吟。
島嶼迎寒日,波濤帶夕陰。
豈無乘筏嘆,亦有釣鰲心。
去去從吾好,三山煙霧深。
登高望遠海,萬里一長吟。
島嶼迎寒日,波濤帶夕陰。
豈無乘筏嘆,亦有釣鰲心。
去去從吾好,三山煙霧深。
登上高處眺望那遼闊的大海,面對萬里海疆發出一聲長長的吟誦。島嶼在寒日下若隱若現,波濤裹挾著傍晚的陰云。怎能沒有乘筏出海的感嘆?也懷有釣取巨鰲的雄心。我將追尋自己的喜好前往,那海上的三山在煙霧中顯得更加深遠。
乘筏: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指避世遠游之念。
釣鰲:出自《列子·湯問》中龍伯國大人釣巨鰲的傳說,比喻遠大的抱負或非凡的志向。
三山:傳說中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代指理想中的仙境或向往之地。
此詩當為詩人登臨高處眺望大海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與地點無考,但從“寒日”“夕陰”等意象推測或為秋日傍晚;詩中“乘筏”“釣鰲”“三山”等典故,或反映詩人面對自然壯景時,由景及心,生發出對人生理想與精神追求的思考。
全詩以“望海”為線索,由登高遠眺的實景描寫,過渡到對人生志向的抒發,最終以追尋“三山”收束,既展現大海的壯闊,又凸顯詩人豪邁的理想情懷。用典自然,意境開合有度,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蘊豐富的詠懷之作。
聞道溪陰山水好,
師行一一遍經過。
事須覓取堪居處,
若個溪頭藥最多。
僧房逢著款冬花,
出寺行吟日已斜。
十二街中春雪遍,
馬蹄今去入誰家。
夜向靈溪息此身,
風泉竹露凈衣塵。
月明石上堪同宿,
那作山南山北人。
雙鬟初合便分離,
萬里征夫不得隨。
今日軍回身獨歿,
去時鞍馬別人騎。
晚到金光門外寺,
寺中新竹隔簾多。
齋官禁與僧相見,
院院開門不得過。
長溪新雨色如泥,
野水陰云盡向西。
楚客天南行漸遠,
山山樹里鷓鴣啼。
桃溪柳陌好經過,
燈下妝成月下歌。
為是襄王故宮地,
至今猶有細腰多。
行到涇州塞,
唯聞羌戍鼙。
道邊古雙堠,
猶記向安西。
茫茫菰草平如地,
渺渺長堤曲似城。
日暮未知投宿處,
逢人更問向前程。
五度溪頭躑躅紅,
嵩陽寺里講時鐘。
春山處處行應好,
一月看花到幾峰。
瘴水蠻中入洞流,
人家多住竹棚頭。
一山海上無城郭,
唯見松牌記象州。
秋草宮人斜里墓,
宮人誰送葬來時。
千千萬萬皆如此,
家在邊城亦不知。
昔日同游漳水邊,
如今重說恨綿綿。
天涯相見還離別,
客路秋風又幾年。
茅山近別剡溪逢,
玉節青旄十二重。
自說年年上天去,
羅浮最近海邊峰。
階上一眼泉,四邊青石甃。
唯有護凈僧,添瓶將盥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