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蛇洞
道猷宴坐卓一錫
蕭然屏去群魔跡
大蛇開口合不得
始知三昧通神力
道猷宴坐卓一錫
蕭然屏去群魔跡
大蛇開口合不得
始知三昧通神力
道猷法師靜坐修行,卓立起手中錫杖;周圍清凈空寂,驅走了群魔蹤跡。大蛇張開嘴巴卻無法閉合,這才明白禪定三昧能通達神奇法力。
道猷:東晉至南朝時期高僧,屬天臺宗法系,以禪定修行著稱。
宴坐:靜坐,指佛教禪修時的專注狀態。
卓一錫:卓,豎立;錫,錫杖(僧人法器)。此處指將錫杖豎直放置。
蕭然:清凈、空寂的樣子。
屏去:排除、驅離。
三昧:梵語音譯,指禪定境界,心專注一處而不散亂。
神力:佛教中指修行者通過禪定獲得的特殊能力。
此詩或與天臺宗修行傳統相關。天臺山地為佛教圣地,道猷作為早期高僧,其禪修事跡被后世傳頌。詩中所述'蛇洞'或為道猷修行處,通過降蛇故事體現禪定威力,反映了古代佛教徒對修行境界的推崇。具體創作時間待考,當為后人追述道猷事跡所作。
全詩以道猷坐禪降蛇的故事為核心,通過具體場景展現禪定修行的神力,主題明確,語言凝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題材詠史小詩。
青山環古木,車駐有濃陰。一徑野花落,孤村溪水深。鳥啼俱妙曲,尖吠亦清音。未得長優暇,披襟盡日吟。
生來井井義誰窮,陽自初來位五中。若信此間方寸地,能安而慮即成功。
自古豈無死,賢哉獨可悲。家貧留旅櫬,門慶有諸兒。里社當存祀,邦人定立碑。還同羊叔子,罷市見遺思。
頹然頑石,粹然妙蘊。全假全真,壁立萬仞。
征馬長鳴向北風,崤關回首暮天東。太行過盡中條出,一路青山白雪中。
芙蓉城北君山隈,長江東下何喧豗。金沙淘盡太古雪,岷濤萬里從西來。我登絕頂尚殘醉,眼前惶惑不可記。遠送斜陽起暮寒,觸撥蒼茫萬古意。因記當年楚相老,而今冢上空秋草。珠履三千安在哉,滿山葉落西風掃。十二銀山春復秋,風光仍似舊時好。松風亭上促膝觀,欲仿枚筆只汍瀾。
不見墻東老,似成連刺船徑去,水波浩渺。十丈珊瑚映天紫,下有任公坐釣。我亦欲東還海道。指點樓臺云氣外,奈船風引去無由到。為君鼓,水仙操。鈞天一夢胡然覺。猛回頭狖啼花落,山回云抱。獨自跰?來鑒井,依舊膠膠擾擾。倘今夜月明瑤島。俯視齊州煙九點,惹洪崖拍手靈妃笑。書一紙,寄青鳥。
翠煙橫竹坐休文,帶孔頻移減臂分。有客肯來開玉局,傍談猶足當參軍。
青門不種故侯瓜,但著青袍玩歲華。郭外啼鶯芳草路,水邊高柳麗人家。布衣十日平原飲,彩筆三春上苑花。白傅一生空放達,悔將清淚濕琵琶。
偏是佳人少,鵂鹠日日鳴。應劉皆早世,晁賈竟虛生。雪澗寒當戶,漁梁怒滿城。憐才與惜寶,天似未分明。
鳳子文為羽,仙人錦作衿。有生同物化,而汝獨秋深。不及芳菲日,彌傷遲暮心。因知漆園叟,所感亦猶今。
山蒼蒼,水茫茫。直下是,非相當。整三玄戈甲,淬三要鋒铓。舉意非他物,回眸即故鄉。好將馬祖舊游地,題作渝州選佛場。
塵網誰能外。只此翁如仙如佛,如神如怪。自古多才難多福,幾見棟梁催壞。翁偏是福才江海。早視宦場同戲場,笑侏儒飽食功何在?看豎子,絮柑賣。江山易貌年華改。喜今宵,月圓人壽,耄齡初屆。滿室春光花爭發,親友團團羅拜。競稱羨襟期豪慨。我仰高風如慕岳,幸而今遂了登攀債。岱何若,勝而塏。
人當藍水去,月向薊門明。寂寞應吾道,艱難見爾情。云深茅店路,霜落板橋聲。猶幸臨岐夜,山夫伴此行。
平昔聞嚴助,承明厭直廬。請章來未久,捐館遽何如。無復淮南諭,曾成太史書。蒼蒼不可問,揮涕望輀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