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讀書山懷元遺山先生四首 其二
古人不可及,
非徒尚詞翰。
出處有本性,
此際良獨難。
高名震山斗,
事定待闔棺。
筮仕興定初,
天興列史官。
凋敝日益甚,
簪筆涕汍瀾。
國亡終布衣,
家訓傳南冠。
古人不可及,
非徒尚詞翰。
出處有本性,
此際良獨難。
高名震山斗,
事定待闔棺。
筮仕興定初,
天興列史官。
凋敝日益甚,
簪筆涕汍瀾。
國亡終布衣,
家訓傳南冠。
古代賢達難以企及,不只是因為他們擅長文辭。出仕退隱自有本性,這種抉擇實在艱難。崇高聲名如泰山北斗,但蓋棺方能定論其功。您初入仕途在興定初年,天興年間官任史官。國家凋敝日甚一日,您執筆記錄時淚如雨下。國亡后您終身為平民,家訓傳給遺民后代。
非徒:不只是。
出處:指出仕(做官)與退隱(隱居)。
山斗:泰山、北斗,比喻崇高的地位或聲望。
筮(shì)仕:初次出仕,古人出仕前以占卜問吉兇,故稱。
興定:金宣宗完顏珣年號(1217-1222)。
天興:金哀宗完顏守緒年號(1232-1234)。
簪筆:古代史官、諫官插筆于冠側,以便隨時記錄,此處指擔任史官。
汍(wán)瀾:淚流不止的樣子。
南冠:原指楚國囚犯(《左傳》載楚囚戴南冠),后泛指囚犯或遺民,此處指金國遺民。
此詩為作者春日游覽讀書山(元好問曾隱居處)時所作,旨在追懷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元好問親歷金國滅亡,以史筆記錄國難,晚年拒絕仕元,堅守遺民身份,作者通過此詩致敬其“出處有本性”的高潔品格。
全詩以“古人不可及”開篇,強調元好問超越文才的精神價值,通過梳理其出仕、為史、守節的生平,突出“出處有本性”的核心,既贊其文學成就,更頌其氣節,是對遺民知識分子的深刻禮贊。
靈岳多真境,禪宮路更深。五峰常隱日,雙樹自成林。涉澗逢瑤草,臨流漱玉琴。晚鐘歸騎緩,沉醉北山岑。
非引勿登樓,遙青愛石牛。靜觀渾有得,高坐更無求。日暖琴三弄,霜嚴酒一甌。只愁江海上,無處著眠鷗。
塵寰日夜枉逡巡,何處能安末劫身。待得他年命終日,光陰一例視同仁。
去日真同逐隊鳩,歸時還似渡河牛。天公好為償春債,補盡風光賣盡愁。
風急云寒雁過哀,遲遲春信費疑猜。已聞葭管曾噓暖,底事梅花尚未胎?三徑敞,一樽開,歡迎春色過江來。為沽村店新醅酒,特典荊妻舊鳳釵。
夕陽系纜有馀輝,入寺登登曲徑微。孤塔白云平鳥背,疏林黃葉映僧衣。臨池吊劍寒泉在,捫石尋題古刻稀。便欲留詩補三過,眼花燈影不成揮。
海上青毛鶴,山中綠發仙。相期采九節,同爾壽千年。
宮溝水淺不通潮,涼露瑤街濕翠翹。天晚不聞青玉佩,月明偷弄紫云簫。正宮夜半羊車過,別院秋深鶴駕遙。卻把閒情望牛女,銀河烏鵲早成橋。
范叔寒多正不禁,烏薪重惠比烏金。賒來脫粟忙炊粒,留得焦桐好制琴。環堵一龕春盎盎,麗譙三鼓夜沉沉。硯池冰釋龍香暖,寫我朝來抱膝吟。
金鈴玉屑嫌非巧。生作文鴛小。西帝也多情,偷取佳名,分付閑花草。淵明手把誰攜酒。羞把簪烏帽。寄與綺窗人,百種妖嬈,不似酴醾好。
白下相逢日,于今十二年。江湖俱老矣,風雨獨凄然。哀訃從人得,殘軀為國捐。生兒多不育,身后竟誰傳。
花落名園罷醉游,故人無復舊風流。吳鄉莫嘆無歌聽,若使聞歌意更愁。
三徑時容二仲游,坐中江左半名流。還因善病遺玄晏,敢為論交薄太丘。明月珠寒何處得,陽春句好竟誰酬。亦知違世非君意,無那輕陰攪獨愁。
誰傳消息到湖西,欲來不來空杖藜。昨日合門開枳橘,早時孤艇散鳧鹥。愁人碧草戎戎短,候客清尊夜夜攜。二十四橋今寂寞,未應重為玉簫迷。
盡日水聲中,還看匹練空。盤渦喧萬馬,削壁斗雙虹。派抉天河落,源從月窟通。固知靈境異,融結駭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