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歸二首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芡浦菱陂夜半時,小舟更著疾風吹。青熒一炬楓林外,鬼火漁燈兩不知。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芡浦菱陂夜半時,小舟更著疾風吹。青熒一炬楓林外,鬼火漁燈兩不知。
今年的寒意早早地來到江邊水鄉,還沒到中秋就看見大雁南飛。八十歲的老翁倔強如鐵,三更時分頂著風雨采菱歸來。夜半時分在芡實滿浦、菱角遍塘的地方,小船又被疾風吹得搖晃。楓林外一點青熒的光忽明忽暗,分不清是鬼火還是漁火。
江鄉:江邊水鄉。
未及:未到,沒到。
頑似鐵:形容老人性格倔強堅韌。
芡浦(qiàn pǔ):生長芡實的水邊。芡,一年生水草,種子可食。
菱陂(líng bēi):長有菱角的池塘。陂,池塘。
更著:更加受到。
青熒(yíng):形容光線微弱發青。
鬼火:磷化氫燃燒的火焰,俗稱“磷火”;漁燈:漁民夜間捕魚的燈火。
此詩為南宋詩人陸游晚年退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所作。詩人晚年多關注鄉村生活,通過日常場景捕捉生活意趣。詩中“江鄉”“采菱”等意象,反映了江南水鄉秋早的氣候特點與漁民的勞作狀態,體現詩人對底層生活的觀察與共情。
全詩通過兩則“夜歸”場景,首章聚焦倔強老翁頂風冒雨采菱的堅韌,次章渲染夜半舟行、火光朦朧的幽寂,共同勾勒出江鄉秋夜的生動圖景。語言平實而富有生活溫度,既展現自然之景,更凸顯人性之韌,是陸游晚年田園詩的典型之作。
日月相代明,西沒復東出。昨夜又今朝,四序常不失。
槐柳陰陰滿戶庭,畫簾高捲午風輕。數篇書卷前賢業,一曲瑤琴太古情。心在靜時無雜擾,事當幾處最分明。從來實行難充溢,只恐虛名誤此生。
玉人遺我紫霞冠,似得明珠掌上看。云匣深藏靈氣滿,星壇高戴步虛寒。雅觀近傍三花樹,得意初成九轉丹。從此不羞華發短,行歌塵外想飛翰。
蕭散越中客,夷猶海上人。長空飛鳥沒,近渚狎鷗親。倚榻長餐檗,蕩舟一采蘋。羲皇今幾世,時序不知春。
課罷弦歌倦倚池。放懷今古意紛披。逢人好飲圣賢酒,獨處尤耽止水詞。詞中事,最參差。趁霜趁雪染青絲。原來天貺清夫子,閱盡悲歡閱紫薇。
一自天開五色光,含英噙秀海中藏。龍飛鱗落風凝碧,鳳泣音縈水浸香。容與情懷唯落落,堅貞德行自章章。原來最是人心玉,堪與滄桑共忖量。千秋珠水海門行,到此巒岑瑞靄生。非賴女媧遺玉色,只緣造化孕瓊英。煙波好種鮫人夢,鄉梓宜尋君子誠。卻問那琴揮遠韻,為誰彈奏淺深情。
戎庭節物由來早,倏忽霜秋被寒草。旅雁噰噰□□□,羈人夜夜心如搗。與君離別恨經年,何事音書遂黯然。腸斷祇今□□□,□知西北泣云煙。
紅蓼灘頭系釣舟,故人不見幾生愁。月明洞口鶴初轉,風靜江心水自流。南國文場悲往屈,武宗實錄憶同脩。金陵夜半平南話,怎得青春再壯游。
解官千里至,新月一鉤懸。秉燭青樽畔,停舟綠水前。春來游子倦,老去故人憐??吐窡熁M,狂心逐少年。
得失真何事,文章妙入場。隱身三十載,汗簡幾千張。名落江湖外,氣干牛斗傍。吾衰任飄泊,朝夕渡沅湘。
黃金六印豈關身,寶藏盈居亦訴貧。不到蓋棺終未定,可憐多少過橋人。
冉冉云根手可采,天然泉石故相參。仙家永日元無夜,虛室冷風每自南。剩辦芒鞋尋隱躅,更從羽士縱玄談。真空不在多言論,學道何如啖蔗甘。
前年別郎三月暮,東蕩西飄不知處。愿彈紅淚濕楊花,總饒輕蕩飛難去。
鄭虔吾老友,不見已多時。東海紅櫻發,南城綠柳垂。舊游明月在,心事古人期。卻感陳公子,歧途泣素絲。
太湖東西即長洲,臨水孤城遠若浮。雨過云收山潑黛,管弦歌動酒家樓?;ü鈳读裏煟敷细枰逊刑?。有客尋春拚一醉,青樓紅粉洞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