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田與吳心遠游罨畫溪燈下作畫題詩為別石田沒而文衡山添一舟貌二公于中今心遠亦沒矣見畫感興次韻
石田逍遙心遠逸,攜手共作清溪游。
風吹柳條映沙白,水涵舟楫兼天浮。
畫中誰為石田老,瀟灑綸巾欹白頭。
心遠飄然若仙儔,意氣已覺凌丹邱。
惜今二老不復作,空使感嘆臨長流。
賴有衡山補遺墨,清溪明月至今留。
石田逍遙心遠逸,攜手共作清溪游。
風吹柳條映沙白,水涵舟楫兼天浮。
畫中誰為石田老,瀟灑綸巾欹白頭。
心遠飄然若仙儔,意氣已覺凌丹邱。
惜今二老不復作,空使感嘆臨長流。
賴有衡山補遺墨,清溪明月至今留。
沈石田逍遙自在,吳心遠超逸灑脫,二人曾攜手同游清澈的溪畔。風吹柳條輕拂,映得沙岸泛白;溪水托著舟船,仿佛與天空同浮。畫中哪位是石田先生?只見他頭戴綸巾,白發微斜,姿態瀟灑。心遠先生飄逸如仙友,意氣風發似已凌駕于仙境之上。可惜如今兩位老者都已離世,只剩我面對長流獨自感嘆。幸有文衡山補繪遺作,讓這清溪明月的景致至今留存。
石田:指沈周(1427-1509),明代畫家,號石田。
心遠:吳心遠,沈周友人。
衡山:文徵明(1470-1559),明代畫家,號衡山。
綸巾: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多為文人雅士佩戴。
丹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代指仙境。
補遺墨:指文徵明在沈周原畫作基礎上補充繪畫。
此詩為詩人見沈周、吳心遠昔游罨畫溪的畫作而作。沈周曾與吳心遠同游并題詩作畫,后沈周去世,文徵明補繪一舟并畫二人形貌于中。待吳心遠亦去世后,詩人觀畫感懷,遂次韻題詩以寄哀思。
全詩以畫為引,追憶昔游之樂,感慨故人已逝,幸賴畫作留存情誼與景致,既體現對友人的追思,亦彰顯藝術承載記憶的價值,情感深沉而含蓄。
日日雨霏霏,開門無所之。 漫尋花發處,已過絮飛時。 替紙蠶生遍,修巢燕立危。 但催人老去,羞作送春詩。
青郊歇馬拂吳鉤,萍聚天涯共白頭。 久舍新豐唯命酒,長謠故國一登樓。 林殘半壑飛寒雨,潮落空江急暮流。 世路風煙悲去住,莫辭西日醉箜篌。
載筆螭頭遠,綏和萬里行。舟居南海便,衣袖錦袍輕。
銅柱將軍約,沙堤宰相名。何時重混合,法從在蓬瀛。
往事俄驚如夢,白頭追感前時。半生辛苦為吟詩。詞筆輪君工致。世變俱成老大,年來更覺衰遲。通家欲結歲寒期。未必天工無意。
蔓藤扶我過東岡,與客同登妙法堂。 小院回廊春已暮,茂林修竹夏初長。 歸歟未辦買山計,健甚無庸卻老方。 都市山林總無累,此生此世底須忙。
我作坐隱辭,客來問我坐隱方。 開門進客還復坐,為客歷落言其詳。 隱朝市,我不能沖塵冒暑走遑遑。 隱江湖,我不能披蓑戴笠操舟航。 隱山林,山林白書行虎狼。 隱田里,田里赤立無資糧。 窮觀六合內,投隱幾無鄉。 是以古來人,失路多猖狂。 或隱伶官俠客,或隱藥肆僧房。 或為君平隱賣卜,或稱陶朱隱行商。 雖能逃世網,於事未為良。 況我能攜一身隱,二親白發垂高堂。 神仙拔宅古亦有,無翼不得高飛飏。 不然少自屈,歸去隱耕桑。 隨傭竭作無一夫力,買田筑室又乏千金裝。 僮奴揶揄親友棄,往往人厄非天殃。 悲來俯仰尋隱處,欲親書冊依杯觴。 引酒未一酌,狂風郁律沖肝腸。 讀書未一卷,噫嗚感慨淚浪浪。 酒能觸人生憤激,書能覽古知興亡。 非徒不足充隱具,反緣二物來自伐。 覆杯掩卷且默坐,氣定始覺如平常。 因思世上百千事,是非榮辱俱可忘。 楊朱墨翟悲泣兩無益,伯夷叔齊浪死埋首陽。 不如隨緣委運祗塊坐,冥心徑往游黃唐。 不論辨,不憂彈射相摧傷。 不還往,不憂風露沾衣裳。 人生衣食分已定,登途役役空自忙。 不見啄木鳥,終朝一飽如不償。 不見守蓍龜,窮年引息泥中藏。 目前伸屈君莫問,此鳥孰興龜年長。 坐嘆自笑客亦嘆,煙□暗室生天光。
芙蓉花發藏香露。白云慘淡關山路。愁思惹秋衣。滿庭黃葉飛。
繡閣簾初捲。夢與離人遠。秋雨又如煙。魂銷似去年。
東皇君來流曉霞,莫看西北王母家。 云華夫人王母女,肯為廟食留三巴。
舟船搖搖大巫前,松前絲蘿望纏綿。 屏風角軒恰匝背,心在山頭人倚船。
云源一派瑤池分,灑落掉石隨東奔。 森人但憂香溪水,肖邊惟有昭君村。
黃麾白馬功告成,云華夫人朝玉京。 虞后夏后引音節,高低峽船搖櫓聲。
夐出漣漪不染泥,濃妝淡抹總相宜, 六郎莫恃人憐惜,君子名稱更絕奇。
誰掇孤根墻解栽,天然農艷襯瑤臺。 歲寒松柏如相問,一點丹紅雪里開。
心外何曾別有天,吾心和處即昭然。 昭然莫向穹蒼覓,帝所清都在目前。
自從失道人多岐,擿植冥行信所之。 昨夜忽然尋得路,孤燈一點是吾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