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錢士弘監稅杭州
江畔柳,何青青,花飛化作江心萍。
風吹波濤散無跡,人生去住亦何憑。
君去還復來,春滿黃金臺。不須對此意愴惻,高歌且覆燈前杯。
憶昔坡翁守杭地,半在西湖了公事。
君今豈是坡翁流,瀟灑風情亦山水。
詩成想像寄遐風,云樹渺渺江之東。
江畔柳,何青青,花飛化作江心萍。
風吹波濤散無跡,人生去住亦何憑。
君去還復來,春滿黃金臺。不須對此意愴惻,高歌且覆燈前杯。
憶昔坡翁守杭地,半在西湖了公事。
君今豈是坡翁流,瀟灑風情亦山水。
詩成想像寄遐風,云樹渺渺江之東。
江邊的柳樹啊,多么青翠,飄落的花瓣化作江心中的浮萍。風吹動波濤,瞬間消散無跡,人生的聚散離合又有什么依靠呢?你此去還會再歸來,那時春天將溢滿黃金臺。不必面對此景心懷悲傷,且放聲高歌,飲盡燈前的酒杯。回憶當年蘇東坡在杭州任職,大半時間在西湖處理公務。你如今雖不是蘇東坡那樣的人物,卻也有瀟灑的風情,與山水為伴。詩作完成,想象著寄給遠方的風,云與樹在江的東岸顯得渺遠。
青青:形容柳樹青翠茂盛的樣子。
萍:浮萍,水生植物,常喻漂泊無定。
去住:指人生的聚散、行止。
黃金臺:傳說戰國燕昭王所筑招賢臺,此處泛指美好的歸期或境遇。
愴惻(chuàng cè):悲傷,凄惻。
坡翁:指北宋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曾任杭州知州。
流:品類,同一類人。
遐風:遠方的風,代指寄送的詩信。
渺渺:形容遙遠、模糊的樣子。
此詩為送別友人錢士弘赴杭州任監稅官而作。古代文人常以詩贈別,作者通過描繪江畔景物、回憶蘇軾守杭舊事,既表達對友人離別的感慨,更以‘春滿黃金臺’‘瀟灑風情’等句傳遞對其歸期與任職生活的美好期許,反映了元代文人送別的常見場景與情感基調。
詩以江邊柳色起興,由自然景物引向人生聚散之嘆,轉而安慰友人歸期可待,再借蘇軾守杭典故烘托友人風采,結尾想象寄詩東望,層層遞進。主旨為送別抒懷,兼具對友人的深情與豁達,語言自然,用典貼切,是元代送別詩中的典型之作。
先生真解事,此日集壺觴。變化魚龍地,盤桓翰墨場。一庭秋菊色,滿座寶爐香。倚檻忘歸去,南山對晚妝。
亭前流水醒客耳,亭上白云開客顏。老僧有意厚來往,四面更令看好山。
會面卻生疑,居然似夢歸。塞深行客少,家遠識人稀。戰馬分旗牧,驚禽曳箭飛。將軍雖異禮,難便脫麻衣。
玉鑒堂前跡已疏,殘香應伴鶴聲孤。郎潛桂隱身藏卻,新為梅花著句無。
江東嶺表忽同來,千里風塵旅色開。雪里聞雞懷遠道,月中騎馬步荒苔。悲歌共有燕門思,作賦真憐建業才。圣世相看豈無意,黃金遲爾上昭臺。
恩詔明年開慶榜,歡聲連日動春雷。豈無握瑾懷瑜士,誰是鉤河摘洛才。我亦幾回磨鐵硯,即今千里上金臺。自知凡馬非奇骨,尚想皋夔起草萊。
一般蟲韻攪誰酸,灰死壚欹共懶殘。饒盡人間惆悵事,小螢沖月掠叢寒。絆云偷影玉兒神,楚楚宮釵月到門。祗恨抱香同一死,幾多風焰喝嬌魂。擘將心事懇來生,首尾傷心湊不成。點點明河寒似水,教人著眼怕分明。織病繰愁未解歡,秋肌不檢五更寒。是誰消得無明淚,墮粉零脂濕牡丹。
四月農家雨,新晴冷似秋。炊煙籠屋潤,田水破塍流。老父攜孫子,牽耕教小牛。
少也矜華整,俄而掃艷秾。吾常才道韞,汝竟妻南容。薄味寧蔬素,流芳欠管彤。伯兄與邱嫂,凈土必相逢。
三陟贊樞鈞,殲良昧上旻。幾傳分相史,終未立家臣。衛武徒虛語,巫咸不可詢。空馀山甫德,流詠在烝民。
東舍茶渾酒味新,西城紅艷杏園春。衣冠會集今為盛,里社追隨分更親。分手共傷千里別,低眉常愧六年貧。他時細數平原客,看到還鄉第幾人?
精通三教越禪機,語默同風和者希。匝地周天居士眼,元來只在一毫釐。
題詠名流廿二家,西堂之后匠門誇。卷中始獲窺全豹,更勝珍籠壁上紗。
東風吹雨惱游人,滿路新泥換細塵。花睡柳眠春自懶,誰知我更懶于春。
床前一尺二尺泉,床后三枝五枝樹。眠閑圖似在家山,夢魂不使東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