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愨樹屏遺像
早歲論交托紀群,
久欽難弟殉忠勛。
一門氣遏方張寇,
百戰功歸特起軍。
從此淮淝多出將,
當時曾李最知君。
聞鼙忍聽中興盛?
大好家居坐自焚。
早歲論交托紀群,
久欽難弟殉忠勛。
一門氣遏方張寇,
百戰功歸特起軍。
從此淮淝多出將,
當時曾李最知君。
聞鼙忍聽中興盛?
大好家居坐自焚。
早年結交情誼如同紀群兩家般深厚,長久以來欽敬您(或家族兄弟)為忠勛而殉難。滿門忠烈之氣遏制了正囂張的敵寇,百戰的功勛歸于您特別組建的軍隊。從此淮淝一帶多出優秀將領,當年曾國藩、李鴻章最是了解您。聽到戰鼓之聲怎忍聽聞中興盛況?美好的家園卻因戰亂被無情焚毀。
紀群:東漢紀、群兩家世代交好,后以“紀群交”比喻深厚的交誼。
難弟:典出《世說新語》,原指兄弟才德俱佳,此處指張勇愨家族中忠勛卓著的兄弟。
方張寇:正囂張的敵寇。
特起軍:特別組建或崛起的軍隊,指張勇愨所領之軍。
淮淝:淮水、淝水一帶,代指江淮地區。
曾李:指曾國藩、李鴻章,晚清重臣,淮軍統帥。
鼙(pí):古代軍中的小鼓,“聞鼙”指戰鼓之聲,代指戰爭。
坐自焚:因戰亂而被焚燒。
此詩或作于晚清時期,張勇愨(即張樹屏,字勇愨)為淮軍重要將領,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等戰事,功績顯著,受曾國藩、李鴻章倚重。詩中“淮淝多出將”“曾李最知君”等句,反映其與淮軍崛起的背景。創作時或在張樹屏去世后,詩人通過遺像追思其忠勛,并感慨戰亂對家園的破壞。
全詩以追思為脈絡,先述交誼與忠勛,再贊家族與軍威,后及淮軍崛起與知己之遇,末以“聞鼙”“自焚”收束,既頌其功,亦哀其痛,體現對歷史人物與時代背景的深刻觀照,是晚清軍事史與人物志的文學映照。
蜂懶蜜脾香,將雛燕子忙。
種萍翻盡絮,蕃稻浸成秧。
梅子雨初溽,蘋花風未涼。
卯金天祿閣,芳墨浩淋浪。
萬卉競春新,孤芳見老成。
鬭高紛曉蝶,遞巧響喬鶑。
山染眉津綠,湘澄眼采明。
東山謝安石,深意在蒼生。
動者智之機,惟仁與靜宜。
天開真個畫,誰識自然詩。
水與云相友,鷗馴鷺不疑。
終南譏捷徑,有耳怕聞知。
龜筮從元吉,征車慶禮成。
骎骎近七夕,脈脈耿雙明。
羽飲黃金的,云翻紫玉泓。
扇鸞蜚翰墨,誰不解卿卿。
直從平地矗崔嵬,南向群山斗次來。
盡此半春留客醉,莫愁一日不花開。
水從綠野前頭遶,竹向芳菲缺處栽。
目送斷鴻天外去,問它更是幾時回。
一從神武掛衣冠,千載華風去不還。
閑愜清寧羞宦巧,靜闚奔競識天慳。
高于少室從它售,捷似終南各自扳。
我欲西風問無恙,不知著得幾鷗閑。
練掛河源夜欲流,略無云物礙雙眸。
有時長恨菱花破,今夕何須玉斧修。
五載重逢余閏歲,百年幾見兩中秋。
更舒望海亭東嘯,細把窮鄉令節酬。
華風織翠裾,紫綬更紛敷。
屑玉嫩成糝,縷金齊撚須。
妖饒嗟易歇,落托醉難扶。
舊日沈香北,傾都只此姝。
爍石與金流,懷人眺晚樓。
忽聞提健筆,喜似得神州。
稻粒不多日,窗疏相次秋。
只分千里月,木李不中投。
鄉來風月渺鴻溝,已屬而今第一流。
九轉可曾圖速效,雙旌何足嘆遲留。
暫紆青綬宣新化,應對黃花動古愁。
倘有無人耕處地,欲投瘦策問菟裘。
器小易彭亨,聲連踸踔群。
三更萬籟息,兩部一池分。
語海嗟難合,窺天亦浪云。
尋無杜鵑處,得此不堪聞。
泳飛樓上吟,記賞竹巖深。
鶴已幾番子,棠仍千樹陰。
名隨北斗上,刻笑峴山沉。
獨欠巖翁些,交游尚掛心。
尚有誠齋老寧馨,來尋方外阿師兄。
滔滔入海如涇濁,冏冏于公獨阮青。
舊憶薰蕕分草木,新來一再扣柴荊。
不龜手是家傳藥,莫遣人言藥不靈。
鑄劍湖東景緯明,蜿蜒飛去水猶腥。
欲從正脈疏清鏡,不信同流有濁涇。
千騎道山僊部曲,三巖畫幅老丹青。
一帆送客供吟眺,數盡長亭與短亭。
紫萼騰芳金撚須,一花破白萬花疎。
若非參子黃昏后,應是華風邂逅初。
樓上略停橫玉手,垅頭聊代故人書。
潢流漫漫無清影,試瀹山泉導石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