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揭辭三首 其一
道久民胥化
幾先慮極深
勤邦循禹度
傳圣得堯心
生德齊天地
仁聲振古今
三山神藥在
滄海信空沉
道久民胥化
幾先慮極深
勤邦循禹度
傳圣得堯心
生德齊天地
仁聲振古今
三山神藥在
滄海信空沉
治國之道施行已久,百姓皆被教化;事情未發已思慮深遠。勤于治國遵循大禹法度,傳承圣明得堯舜之心。生養德澤與天地齊平,仁愛之聲震動古今。三山仙藥雖在,滄海求仙終成空。
胥(xū):全,都。《詩經·小雅·角弓》:'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幾先:事情發生之前,預兆未顯時。《周易·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禹度:大禹的法度,指圣君治國的準則。《尚書·大禹謨》載大禹'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堯心:堯帝的圣心,指禪讓天下、以民為本的仁德。《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
三山:傳說中海上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見《史記·封禪書》。
信:消息,此處指求仙得以長生的希望。
空沉:徒然沉沒,指希望落空。
宋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二年(1022-1063),以仁政著稱,史稱'仁宗盛治'。此詩為仁宗去世后臣僚撰寫的挽辭之一,組詩首篇重點稱頌其治國仁德與圣明。
全詩通過'道久民化''勤邦循禹'等句,贊揚仁宗以仁政治國、德澤深厚;后兩句借'三山神藥'典故,暗喻仁宗雖逝其仁德永存,求仙不可得更顯其德配天地。語言莊重典雅,用典貼切,是典型帝王挽詩。
廟貌丹青古,碑詞風雨訛。珓投估客拜,神降女巫歌。沙灶燒鹽速,潮船聚堰多。貞魂招不得,揮淚大江波。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樓閣。春風垂柳綠軒窗,細雨飛花濕簾幕。四月五月南風來,當門處處芰荷開。吳姬畫舫小于斛,蕩槳出城沿月回。菰蒲浪深迷白纻,有時隔花聞笑語。鯉魚風起燕飛斜,菱歌聲入鴛鴦渚。
鳳凰鳴珠樹,紫雁滄溟外。賈鄧登云臺,寧說富春瀨。此情難具陳,臨河挽衣帶。積雪太行路,明滅客行邁。
殘春已過八十日,桃樹初開三五枝。瞥眼紅顏剛一笑,舉頭纖月正如眉。未緣悟道空身老,寧復還家歊面衰。聞說城邊新買得,隔花流水一茅茨。
漁陽耳外聲,馬驛懷中淚。腸斷劍門鋒,何關花鳥事。
疾雷欲破岳,疾風欲翻海。昏昏云氣中,稍辨□?嵬。飄雨雜飛雹,蓬屋響珠琲。舟子紛相呼,□篙入旁匯。罅漏何所避,庶幾無大悔。萬鈞寄弱纜,掣斷危可待。過午天氣佳,起視江浼浼。書生強游衍,有神司其罪。不見少陵翁,蒼溪遺句在。我老更可憎,比翁窮十倍。
先子多名譽,人稱偉丈夫。病奄千日久,命向一朝殂。封殮煩鄰友,扶持付老奴。此心遺恨在,雙眼漸成枯。
畫前逃弧馬,井法開賦役。圣人本仁民,何意重利蹠。書初說包貢,禮有獻民虜。末流尚忍聞,作俑叫千古。汝以為多學,吾猶及闕文。憂端已秦誓,糟粕尚三墳。
飛空天鏡墮莓苔,玉井移蓮旋旋栽。坐看一花隨手長,挨開半葉出頭來。稍添菱荇相縈帶,便有龜魚數往回。剩欲繞池三兩匝,數聲排馬苦相催。
漠漠煙村一笛風,溪山都在夕陽中。遙看天色暮云碧,漸見山頭野燒紅。閩嶺風煙知已近,浙江書問恨難通。暝投山寺憑虛閣,隱耳猶聽響暮鐘。
物性不可奪,葵藿傾太陽。為臣茲取節,萬古有馀芳。蔚蔚傲霜葉,亭亭綠池畔。莫言盈尺材,要是淩云干。繁枝喜刪除,勁節見獨立。灌溉未逾浹,新筍已戢戢。得名固不誣,對植近庭廡。葉綠帶寒煙,花繁泣微雨。移根近軒墀,不使眾草沒。會見黃金英,泛我杯中物。鑿石空其中,貯水凡幾斛。淵渟或可鑒,童子慎毋觸。
人說江湖少舊僧,懸崖高掛一枝藤。采苓欲取千年魄,擊石曾烹六月冰。天上星辰端歷歷,胸中樓閣自層層。相逢止說前朝事,知是松源第四燈。青鞋高掛天平壁,指點云門三兩峰。禪榻已容黃葉覆,詩瓢從把碧苔封。曉風殘月千村櫓,細雨疏煙隔水舂。我向京城疑老盡,吳山清淺越山濃。獨木山寮不出門,一瓶一缽送朝昏。巖迷鳥跡千崖泣,松吼龍吟萬壑奔。掩息端如雞抱子,愛閒屢見竹生孫。海門月落寒潮急,準擬乘槎與共論。玉幾峰頭第一枝,老禪吃吃我深知。曾將鐵杵敲冰骨,似怪鉛刀割蜜脾。法外無心猶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袈裟不展蒲團穩,此是開元妙總持。我識虎丘三十年,精神霄漢鶻張拳。機當危處即燒印,語到盡時難續弦。路涉兩岐空有泣,溪流一滴竟無傳。雙峰古樹蒼藤罥,時有子規啼徹天。山人歸去意何如,八尺方床自卷舒。側岸采茶敲石火,隔峰剪竹溜清渠。碧潭印月菱花鏡,白雁橫空貝葉書。后日相尋定何處?不于吳下即康廬。
湛然寱語寄西堂,此個因緣果異常。陽老十門剛結案,欽公五派強分贓。劍逢劍客須拈出,詩遇詩人何必藏。居士病多諳藥性,圣安得效不傳方。
東西歘易失,白日遂蹉跎。零露湑未已,亦復遍庭莎。僶俛歲方晏,誰與起沉瘥。懸的紛相射,方書費編摩。五臟如能語,一味已云多。有樊輕可闖,層阜為陂陀。驅車誇疾走,將無慎轗軻。精良問磽確,隱隱待甄磨。神明如不昧,羲馭且回戈。莫學三眠柳,迎秋早婆娑。
粥飯隨緣慶古稀,旅囊猶貯舊緇衣。三冬宛委嘗尋道,百歲窮通未見幾。輦轂風高懷硯老,濠梁夢斷看魚歸。賞心欲共春冰盡,回首應憐四九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