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董伯和鐙夕有感二首 其一
萬鐙無復艷端門,
一簇星毬里域春。
羌調悲酸吹笛社,
村聲祥瑞賣餳人。
鬼神亦要民心樂,
山谷聊舒世態顰。
最好今宵天上月,
安知時事有陳新。
萬鐙無復艷端門,
一簇星毬里域春。
羌調悲酸吹笛社,
村聲祥瑞賣餳人。
鬼神亦要民心樂,
山谷聊舒世態顰。
最好今宵天上月,
安知時事有陳新。
萬盞燈火不再像從前那樣在端門處艷麗輝煌,一簇簇如星球般的燈彩為里巷增添了春意。社祭中飄來悲酸的羌調笛聲,賣糖人的吆喝聲帶著鄉村的祥瑞氣息。鬼神也期望百姓心中喜樂,山谷間暫且舒展因世態而皺起的眉頭。今晚最美好的是天上的明月,又怎知時事會有新舊變遷。
端門:古代宮殿的正南門,此處代指帝王居所或昔日繁華之地。
星毬:指燈彩簇聚如星斗狀的球體。
羌調:羌族音樂曲調,此處形容樂聲悲愴。
社:古代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動,多在春、秋兩季舉行。
餳(xíng):用麥芽或谷芽熬制的糖,甜軟易食。
顰(pín):皺眉,此處指因世態艱難而愁苦的神情。
陳新:新舊交替,指時事變遷。
此詩為和董伯和元宵節感懷之作,約創作于南宋社會動蕩時期。此時都城(端門)的元宵盛景不再,民間雖有燈彩、社祭等節慶活動,但樂聲中隱含悲酸,反映出時世變遷下民生的真實狀態。詩人借次韻唱和之機,抒發對時事的觀察與感慨。
全詩以元宵節為背景,通過燈景、樂聲、市聲等細節,刻畫了時世變遷下民間生活的復雜面貌。既肯定百姓對安樂的向往(‘民心樂’),又暗含對世事無常的憂慮(‘時事有陳新’),體現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敏銳關注。
柴門日方夕,弛擔白牛溪。
林密時防虎,山深少聽雞。
村舂疃戶左,漁鼓石礁西。
愧似龐居士,襄陽老一犁。
絕島浮蓮宇,明江涌化城。龍回銀浪轉,鰲戴碧山行。南北舟檣帶,東西日月縈。中泠流玉髓,宛似汲蓬瀛。
一片回波石,何年梵剎開。江流萬古去,濤帶六州來。釋子呼黿起,山人指雁回。洪瀾須不作,荀羨在高臺。
輝輝銀燭夜何其,葉落荒階選夢遲。
一片迷離蝴蝶影,滿腔情緒海棠絲。
露華深怯侵蘿襪,月魄將圓照雪肌。
細雨殘荷寫幽怨,不堪團扇入新詩。
冰紋窗子綠欄桿,
水漲城河蕩槳寬。
怪底少年爭下網,
對門紅袖隔簾看。
駴絕姚江秏,誰詳倡亂因。
赤丸斫文吏,白榛聚州民。
世變無完土,家危有老親。
誰令輕遠役,日夕淚沾巾。
補蘿書畫號專家,
斗酒吟詩逸興奢。
瀟灑幽居原脫俗,
堂尋遺址在龍砂。
煙樹鳳城秋。
昔日巢痕尚在不。
送汝北行重北望,還休。
懶惰無心理舊游。
萬炬銀花錦繡圍,
景龍門外軟紅飛。
凄涼但有云頭月,
曾照當時步輦歸。
一簇煙嵐鎖亂云,
孤高天柱好棲真。
從今便作西歸計,
免向人間更問津。
女鸞寶扇漫稱工,
誰識嵐漪縹香蹤。
何事晚來慵落筆,
為嗔不說妙高峰。
留寒禁暖。暗把春痕,蹙芳園眉嫵。繡簾高卷,臨碧沼、但曳垂楊千縷。篆煙琴韻,盡畫閣、低回無語。記去年、滿樹幽香,不似這番凄楚。
參差雙燕還來,看涎尾紅襟,都帶離緒。萋萋芳草,料遍滿、昔日王孫行處。香泥易斬,莫更啄、江洲蘅杜。消幾許、庭院黃昏,且下重簾歸去。
錦袖清川曲,紅妝綠水洲。可是憐孤棹,時時出并頭。
妝成翻自愛,臨水照娥眉。荷筒誤攀折,撩亂不成絲。
荷花與人面,相對兩相疑。歌聲人未覺,白鷺已先知。
別浦千花暝,回舟一水香。停橈休更折,留著伴鴛鴦。
濟濟海城彥,夙著珣珉稱。
渥洼賤孤騁,鸑鷟矜雙鳴。
豁此塵外襟,蘊結初古情。
荒涂析蒙密,絕響尋鏗鍧。
揮穎傳三倉,撫幾擁百城。
铦力無留割,亂絲何牽縈。
育茲千里材,繼踵輿歌清。
愁來欲寫不成詩,哭盡寒冬眼似癡。魂夢不交垂死后,聰靈空憶在生時。云山有限來何遠,天地無情叫豈知。四尺沙棺歸萬里,空馀血淚寫童碑。
少年隨侍白頭親,何物天災濫殺人。瘡累豆麻攻半月,語聞絲發話經旬。牛醫底解生王憲,端愨何如誤伯淳。慟倚京城揮老淚,西風黯黯起寒云。
老者偏存少者亡,化機顛倒斷人腸。商南誰識昌黎苦,東魯愁催子夏忙。遺語每思童孝子,捷才堪見舊詩囊。兩行珠淚何時竭,山作江湖海植桑。
慟哭長安淚眼枯,幽冥骨肉已殊途。渥洼無計醫龍種,丹穴愁看瘞鳳雛。官絆遠方憐我蹇,櫬歸萬里倩誰扶。歸囊舟買南安便,宗葬千年得遂無。
上人家海上,喜從名山游。
昔聞三茅君,隱在千峰頭。
霜寒草木瘦,歲晚泉石幽。
不見梁丘伯,使我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