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董伯和鐙夕有感二首 其二
數枝鐙火古祠門,
妝點山中一鬨春。
俚語為求蠶麥福,
隊游多是布荊人。
強隨戲鼓看狂舞,
忍聽嘶鼙入小顰。
見說九街羅綺地,
傳呼禁夜令方新。
數枝鐙火古祠門,
妝點山中一鬨春。
俚語為求蠶麥福,
隊游多是布荊人。
強隨戲鼓看狂舞,
忍聽嘶鼙入小顰。
見說九街羅綺地,
傳呼禁夜令方新。
幾盞燈火在古老的祠堂門前閃爍,裝點著山間一派熱鬧的春日景象。用俚俗的話語祈求蠶桑和麥收的福運,結伴游玩的大多是粗布荊釵的平民。勉強跟著戲鼓觀看狂歡的舞蹈,忍心聽著急促的戰鼓讓少女皺起眉頭。聽說繁華的九街羅綺之地,剛剛傳達了禁止夜行的新命令。
鐙火:燈火,同"燈火"。
鬨春:熱鬧的春日景象,鬨通"哄",喧鬧。
俚語:民間通俗的語言。
布荊人:穿著粗布衣服、以荊枝為釵的平民,代指普通百姓。
戲鼓:表演時伴奏的鼓聲。
嘶鼙(pí):形容戰鼓聲音急促,鼙指古代軍中的小鼓。
九街羅綺:代指繁華的都市街道,羅綺為華美的絲織品。
禁夜令:古代禁止夜間出行的法令。
此詩為南宋詩人次韻友人董伯和燈夕(元宵節)感懷而作。南宋時期城鄉差異顯著,詩人通過燈夕場景的觀察,結合民間祈福與都市禁令,反映當時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及社會動態。
全詩以燈夕為背景,對比鄉村的質樸熱鬧與都市的繁華禁令,含蓄表達對平民生活的關注與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語言平實而意蘊深刻,是南宋田園與社會題材結合的典型之作。
夢怕愁時斷,春從醉里回。凄涼懷抱向誰開?些子清明時候被鶯催。 柳外都成絮,欄邊半是苔。多情簾燕獨徘徊,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
積雪山陰馬過難,殘更深夜鐵衣寒。 將軍破了單于陣,更把兵書仔細看。
玉臺掛秋月,鉛素淺、梅花傅香雪。冰姿潔,金蓮襯、小小凌波羅襪。雨初歇,樓外孤鴻聲漸遠,遠山外、行人音信絕。此恨對語猶難,那堪更寄書說。 教人紅消翠減,覺衣寬金縷,都為輕別。太情切,消魂處、畫角黃昏時節,聲嗚咽。落盡庭花春去也,銀蟾迥,無情圓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鴛鴦結。
小雨分山,斷云鏤日,丹青難狀清曉。柳眼窺晴,梅妝迎暖,林外幽禽啼早。煙徑潤如酥,正濃淡遙看堤草。望中新景無窮,最是一年春好。 驕馬黃金絡腦。爭探得東君,何處先到。萬盞飛觴,千金倚玉,不肯輕辜年少。桃李怯殘寒,半吐芳心猶小。謾教蜂蝶多情,未應知道。
團玉梅梢重,香羅芰扇低。簾風不動蝶交飛。一樣綠陰庭院、鎖斜暉。 對月懷歌扇,因風念舞衣。何須惆悵惜芳菲。拼卻一年憔悴、待春歸。
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燒痕慘淡帶昏鴉,數盡寒梅未見花。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說里數千家。 澄江繞郭聞漁唱,怪石堆庭見吏衙。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猶未是天涯。
曉夢鶯呼起。便安排、詩家廚傳,酒家行李。點檢花邊新雨露,春在萬家生齒。道官似、錦溪清駛。但便有人耕綠野,正不妨、鼓吹頻來此。方覓句,且夷俟。 畫橋西畔多春意。記年年、曾來幾度,落花流水。行到水窮云起處,依約輞川竹里。興未屬、王孫公子。料想明年端門里,有傳柑宴罷黃封醉。肯回首,萬杉底。
晚來江闊潮平,越船吳榜催人去。稽山滴翠,胥濤濺恨,一襟離緒。訪柳章臺,問桃仙浦,物華如故。向秋娘渡口,泰娘橋畔,依稀是、相逢處。 窈窕青門紫曲,茜羅新、衣翻金縷,舊音恍記,輕攏慢捻,哀弦危柱。金屋難成,阿嬌已遠,不堪春暮。聽一聲杜宇,紅殷綠老,雨花風絮。
七月交秋未變秋,輕輕一葉下枝頭。 君王不在當時悟,直到凋殘后始愁。
方平不見再來游,惟說麻姑去海洲。 人世田桑今幾變,蔡經家在寺西頭。
東風細雨,斜陽外、芳草未曾休。奈錦纜牙檣,香車寶馬,還春舊例,誰事清游。聊爾爾、去攜金谷酒,來泛木蘭舟。云腳垂青,煙梢漲淥,吟魂欲斷,望眼頻收。 長堤共搔首,看晚山無數,圍住閑愁。度盡籃輿徑里,柳岸橋頭。看三分詩料,一肩林影,兩行歸客,幾曲春洲。人逐飛鴉爭渡,月在中流。
浣花溪上春風后,節物正宜行樂時。 十里綺羅青蓋密,萬家歌吹綠楊垂。 畫船疊鼓臨芳漵,彩閣凌波汎羽卮。 霞景漸曛歸櫂促,滿城歡醉待旌旗。
靄靄春空,畫樓森聳凌云渚。紫薇登覽最關情,絕妙夸能賦。惆悵相思遲暮。記當日、朱闌共語。塞鴻難問,岸柳何窮,別愁紛絮。 催促年光,舊來流水知何處。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平楚。晚霽波聲帶雨。悄無人、舟橫野渡。數峰江上,芳草天涯,參差煙樹。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煙凝碧。樓上誰家紅袖,靠闌干無力。鴛鴦相對浴紅衣。短棹弄長笛。驚起一雙飛去,聽波聲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