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周禮九夏系文 九夏歌九篇 其三 昭夏
有郁其鬯,有儼其彝。九變未作,全乘來之。
既醑既酢,爰朄爰舞。象物既降,全乘之去。
有郁其鬯,有儼其彝。九變未作,全乘來之。
既醑既酢,爰朄爰舞。象物既降,全乘之去。
香氣濃郁的鬯酒,莊重的青銅禮器。九次樂舞尚未開始,完整的乘駕已降臨。主人敬酒客人回敬,于是擊鼓起舞。象征神靈的物象已降臨,完整的乘駕又離去。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香酒,用黑黍和郁金草釀制。
儼(yǎn):莊重、嚴肅的樣子。
彝(yí):古代青銅祭器的通稱,如鼎、尊等。
九變:指古代樂舞的九次變化,《周禮》中樂舞有‘九變’之制,用于祭祀不同神靈。
醑(xǔ):主人向客人敬酒,此指祭祀中主祭者向神靈獻酒。
酢(zuò):客人回敬主人,此指神靈對祭祀的回應。
朄(jīng):擊鼓,古代祭祀中以鼓聲引導禮儀。
象物:指祭祀中象征神靈的物象或圖騰,如繪有神靈的旗幟、器物等。
《補周禮九夏系文》為唐代文學家皮日休所作,旨在補綴《周禮》中‘九夏’樂歌的缺失。‘九夏’是周代用于祭祀、朝會等禮儀的九篇樂歌,原文本散佚,皮日休據《周禮》等典籍考訂補作。此篇《昭夏》當為祭祀時所用,反映唐代文人對周禮文化的追慕與傳承,創作于皮日休致力于恢復古禮、弘揚儒學的時期。
此詩為皮日休補作的周代祭祀樂歌,通過對祭祀場景的細致描繪,再現了古代‘九夏’樂歌的禮儀功能。詩中緊扣祭祀流程,以簡練語言勾勒出莊重的儀式畫面,既體現了對周禮的尊崇,也展現了唐代文人對經典文化的傳承意識,是研究唐代復古思潮與禮樂文化的重要文本。
夫學者猶種樹也,仁于他物及于人。為山九仞春光好,在水一方風景真。君子貧窮而志廣,梅花寂寞乃怡神。忘身之老游交趾,銅柱依稀別恨新。
正學無阿世,危言不顧身。旁觀多側目,獨立屢攖鱗。八葉鈞衡后,三朝柱石臣。晚方陪國論,終不盡經綸。東府才登用,南園即退藏。不欺身自正,無欲氣能剛。士共悲梁壞,朝應惜鑒亡。臧孫宜有后,世出甲科郎。
小雨不滑道,好風吹我衣。畏途得清涼,實亦天念之。念之匪有他,七十方督師。上憂國步艱,下憫生民疲。區區當努力,早見平淮碑。
賢士志弘廓,不以官拘身。達士理明徹,不以身拘神。百年在瞬息,營營徒苦辛。華表鶴歸來,城郭非舊人。冥心合元化,庶以全吾真。清晨入廛郭,閭巷溢車馬。騶哄喧市塵,茫洋萬人海。父老里中舊,殷勤共迎迓。亦有諸弟昆,更互陪語坐。世故論萬端,喧哇雜碎瑣。大要在功利,馀一無所解。勉強相酬酢,意會無不可。但念道不同,語久若聾啞。不如返吾廬,世有誰知我。
白發慈親正倚閭,天涯游子快歸途。過門賓客頻攜酒,問字兒童競挽須。江海多情傳翰墨,園籬有興托樽壺。我今亦欲投簪去,東望滄溟夜月孤。
十年移植郁成林,感受天恩雨露深。萬卷千抽情不盡,綠心已了換紅心。
文采機云后,知名實妙年。銀鉤工壯麗,金薤富清妍。批鳳多新貴,憑熊數外遷。空令猗氏監,遺愛有良田。
綸音面奉出肜闈,封建蠻邦剩有輝。文采驚人丹鳳下,詞章華國慶云飛。風恬海道春帆度,花滿鄉山晝錦歸。宣布皇威光寵命,趍朝真儗賜牙緋。
絕艷蓮花水面浮,綠云香濕一沙鷗。何時摘取池中葉,駕作中流太乙舟。
春回九地初頒歷,人傍千門復看儺。盡是漢家無事日,白頭扶杖意如何。
江雨紅垂荊樹花,草堂千里夢京華。無人為續池塘句,長向春風憶謝家。
急雨打篷還易過,薄云籠樹未全開。天公今歲陽和早,先有春風拂面來。
忽見輕綃三兩重,橫遮萬丈翠屏風。老夫細熨?松眼,卻是青原隱霧中。
大魚游淺水,愛我蚯蚓來。豈知蚯蚓腹,久已藏禍胎。譬猶娶少女,不識宮有孩。出水愕且悔,一諾安可回。昨宵計已熟,午過奔河涯。枯坐遂半日,所獲吝三枚。旁觀嘻然笑:“持筷夾兩鰓,首尾俱不見,其大何如哉。將置貓鼻側,無腥朵其頤;將盛篾簍中,穿隙逃難追”。自視亦自笑,豈為腹饑哉;不見山水光,得我清顏開?
失身紅塵里,世路轉愁深。不汲寒泉井,何由清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