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周禮九夏系文 九夏歌九篇 其一 王夏
爣爣皎日,欻麗于天。厥明禦舒,如王出焉。
爣爣皎日,欻入于地。厥晦厥貞,如王入焉。
出有龍旂,入有珩佩。勿驅勿馳,惟慎惟戒。
出有嘉謀,入有內則。繄彼臣庶,欽王之式。
爣爣皎日,欻麗于天。厥明禦舒,如王出焉。
爣爣皎日,欻入于地。厥晦厥貞,如王入焉。
出有龍旂,入有珩佩。勿驅勿馳,惟慎惟戒。
出有嘉謀,入有內則。繄彼臣庶,欽王之式。
明亮的太陽啊,忽然高掛在天空。那光明舒展的樣子,就像周王出行。明亮的太陽啊,忽然沉落到大地。那昏暗與寧靜的狀態,就像周王返回。出行時有龍紋旗幟,歸來時有玉佩叮當。不驅馳不疾行,唯有謹慎與戒懼。出行時有善策良謀,歸來時有內廷法則。那些臣子與百姓,都欽敬周王的典范。
爣爣(tǎng tǎng):明亮的樣子。
欻(xū):忽然。
麗:附著,懸掛。
厥:其,那。
禦(yù)舒:舒展,鋪開。
珩(héng)佩:古代玉佩上端的橫玉,此指王者的佩飾。
繄(yī):句首語氣詞,無實義。
式:法式,典范。
此詩為唐代皮日休《補周禮九夏系文》組詩之一。《周禮》載‘九夏’為天子祭祀、朝會時的樂舞,后散佚。皮日休據古禮補作九篇,《王夏》為其中首篇,模擬周代王者出入時演奏的樂歌,旨在復原古禮中的儀式音樂。
全詩以日升日沉類比王出王入,通過儀仗、言行的細節描寫,強調王者需遵循禮制、成為典范的核心主旨,是唐代文人復原古禮、推崇禮樂文化的典型之作,語言質樸,結構對稱,符合禮儀樂歌的功能性特征。
守歲兒童語笑頻,老翁醉擁地爐春。欠伸起喚梅花說,明日平頭五十人。
萬籟夕已息,寧知身是今。浮云翳青空,油然起無心。寄傲北窗下,驟雨落疏林。游子為三嘆,寥寥希大音。
渴望甘膏蘇旱歲,日趨祠廟罄虔祈。春風也解相欺罔,鼓扇楊花學雪飛。
炎風披夏日,閒撿絕交書。歲月雙蓬鬢,乾坤一草廬。雨深新竹密,地遠故人疏。莫問東陵事,瓜畦且荷鋤。
再見斯人否。只飄零,數行珠玉,照人懷袖。蝸角虛名磨蝎命,多少雨潺風驟。剛博得、幾年詩酒。草草園池生計辦,撇鷗盟,更讀轅駒走。聊爾事,亦何有。歸來三徑花如舊。縱長貧,肯教冷落,翟門師友。今日一揮知己淚,不為綈袍情厚。奈寂寞、才名身后。千載心期吾不忘,悔五湖,有約終相負。風乍咽,暮濤吼。漂泊天南久。訊征鴻,故人何似,別時詩瘦。為說蓼莪初廢詠,血漬夜臺應透。料雞骨、那堪長守。急趁歸航相慰藉,素車遲,不及飆輪驟。空飲恨,范張友。招邀尚記黃花候。鎮流連,蒲帆夜月,竹窗清晝。吟到傷心千古曲,清淚一時盈袖。更齒冷、蠅營狗茍。我有新詩君未見,盡長歌,罵座還聞否。弦已斷,臆難剖。
蒼隼立臂鞲,側目望丹霄。驊騮伏芻秣,志在千里遙。撫軍磊落器,英妙稱譽髦。曠志局文史,投筆誦龍韜。舉意萬人敵,一劍恥所操。扙策謁司馬,氣吞四海豪。對眾彎彫弧,百步猿先號。名亞虎榜列,價重龍門高。還鄉拜慈母,走馬升仙橋。寶?珊瑚鞭,錦帶雙飄飖。天子調薰弦,海晏無淫濤。蠻夷一蟣虱,邊鄙聞繹騷。雄劍鳴夜匣,怒發如揚翹。報國指天日,奮身豈蓬蒿。翻然赴京闕,六月方炎熇。揮汗宛成雨,驅馳甚煩勞。伐謀負多算,賈勇挺奇標。南征慕馬援,北游希班超。崢嶸云臺業,慷慨誓所遭。烈士執高義,顧盻輕兒曹。
王佐雄才久已聞,叢祠今見錦江濆。莓苔歲久漫碑刻,風葉秋高打廟門。每有孤忠興漢室,可無長策定中原。江山離合寧非數,成敗難將往事論。
破布袋,甚奇特。背負肩駝,不肯拋擲。只知入水去求人,爭奈腳跟浮逼逼。
世事爭如一局棋,長年木落不勝悲。北平靖漢遭奇數,繆丑和金負圣時。禦寇才思鎧仗整,弭兵重見羽書馳。積憂已在百年后,被發伊川重有思。
瓊樓曉起銀屏凍,莫倚危闌。又倚危闌。雁送西風撲面寒。聲聲碎玉鳴檐鐵,怕說心酸。早已心酸。冰雪關河去住難。
匆匆杯酒促行辀,挽斷征衫不少留。別友情懷雖作惡,還家滋味勝封侯。雞催淡月閭山曉,雁貼黃云馬邑秋。老矣仲宣歸未得,微君底處許依劉。客里那堪送客行,迢迢煙水指歸程。子規催促渾無賴,秋雨留連卻有情。此日短亭輕折柳,何時長路重班荊。著鞭穩上青云去,莫惜因風蚤寄聲。
清夜香生輦路塵,蓮花如錦月如銀。君王別有光明燭,遍照窮檐蔀屋人。
晚妝添染,不消粉漬,正天然、一行霞起。微笑生渦,漸有依回人意。亸金釵、向郎肩倚。朦騰送眼,嬌訛道字,吐不真、喁喁情事。正好欺他,做一段、風流佳致。擁行云、翠紅鄉里。
翩翩書記去從軍,彩筆憑將掃陣云。東指藍關風旆捲,功名好慰望諸君。
忽聞千里訃,涕淚已交橫。遽奪英雄去,不教功業成。人疑藏六甲,天使伴長庚。惆悵青山夢,分明坐兩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