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梅山弟感時四首 其四
邊將才無日越暉
中朝人是李斯非
順流兵馬竟掀舞
死戰規模誰發揮
忍看金莖移露去
空歌玉樹送春歸
不圖世變今如此
真與塵埃蠓蚋飛
邊將才無日越暉
中朝人是李斯非
順流兵馬竟掀舞
死戰規模誰發揮
忍看金莖移露去
空歌玉樹送春歸
不圖世變今如此
真與塵埃蠓蚋飛
邊防將領缺乏才能,如無日光映照;朝廷大臣是非不分,恰如當年李斯。順流而下的敵軍兵馬肆意舞動,誰能組織起決死一戰的局面?忍心看著金莖承露盤被移走(象征國祚衰微),空自吟誦《玉樹后庭花》送別春光(暗喻國家將亡)。沒想到世道變化竟至如此,真如塵埃與蠓蟲在亂世中漂泊無依。
次韻:和詩時依照原詩的韻腳及用韻次序。
日越暉:日光的光輝,此處比喻邊將應有的賢能與威望。
李斯:秦代權臣,此處借指朝廷中弄權誤國、是非不辨之人。
金莖:漢武帝所建銅柱承露盤,代指國家象征或宮苑。
玉樹:指《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亡國之音,喻指奢靡誤國的場景。
蠓蚋(měng ruì):微小飛蟲,比喻亂世中渺小無助的個體。
此詩約作于南宋末年,時邊防松弛、邊將無能,朝廷權臣誤國,國勢日衰。作者因感于時事動蕩、家國危亡,故與弟弟梅山以詩唱和,此為組詩第四首,直陳對時勢的憂憤。
全詩緊扣‘感時’主題,通過邊將、朝局、國祚等層面的批判,揭露南宋末年的統治危機,既展現詩人敏銳的現實洞察力,亦傳遞出深沉的家國情懷,是亂世文人憂國傷時的典型詩作。
曾隨玉署瞻先達,愧謁龍門已后時。往事殷勤勞晤語,非才流落負心知。湘山夜雨留觴久,漓浦春波放棹遲。別后雙魚難定覓,但吟佳句一相思。
涼亭臨白海,行內壯黃圖。具闕明清旭,丹垣護碧榆。龍湫時霧雨,鷹署世衡虞。駐蹕光先軌,長楊只一隅。
無奈風威冷逼衾,起來搔首更披襟。方知攪下漫空雪,已積階前尺許深。
幾因離別嘆秋蓬,夜榻那期此坐同。鄰木凍花疏映月,對檐孤石靜含風。尊前節序憂歡里,燭底親交夢寐中。休倚少年貪不醉,野夫今是白頭翁。
久說睽違逢不期,人間遇合一如斯。奈何健語忽愁筆,遮莫新交非故知。過眼浮云翻作雨,橫胸芒角吐為詩。男兒有夢應無悔,休問鵬程蹶者誰。
龍門待詔高廷禮,興到揮毫寫山水。黯淡峰巒朦?云,一生學得南宮體。三絕聲名重昔時,畫成題詠墨淋漓。總緣人品壓流輩,以茲并重無聲詩。流傳歲久蟲魚蝕,半尺冰綃難論值。龍門去后墨池乾,畫史誰能繼其跡。陳子灣溪我輩人,應疑待詔是前身。一時詞翰推雙美,點染云山更有神。滿目煙霞濃復淡,復嶺重岡連斷岸。偏于米老得風神,難與龍門辨真贗。歲月驚看忽十年,燈前隱隱生云煙。詩成戲筆題其上,留作人間寶墨傳。
個個僧房密,真如百鳥窩。經翻梵語亂,詩掩壁塵多。渴吻思清供,憂心苦旱魔。誰銘堂下石,聊為一摩挲。
長淮毓秀。一代英名垂宇宙。四化高標。秉政不辭日夜勞。雪松如蓋。一角小樓依舊在。遺愛甘棠。冉冉春暉照世間。
陰消陽長從今數。除客歸來聞好語。月明滿地紫煙生,暖人刺文添繡縷。冷風肅肅生庭戶。桂酒光清搖燕俎。今冬記我致嚴時,爆竹聲中聽五鼓。
日光紅處是天臺,萬壑千峰紫翠開。滄海波濤時洶涌,瓊樓石室自崔嵬。丹邱霞酒憑誰遣,綠水胡麻安再來。東望長歌搔短發,秋風滿抱一登臺。
松樹何知過百年,樹根流水亦清漣。莫嫌寂寞無人到,多有人來正不然。
壬申冬拜命,乘春臨大河。次且崤崡道,踟躕雒之涯。默思圖與書,千載永不磨。淵哉坎之一,萬象已森羅。五十數非闕,載籍文何多。南北滋路岐,楊子泣奈何。所以魯尼父,無言欲回波。觀象登道岸,守一更無他。
車焞焞,石徑犖確輪欲摧。疲牛分寸挽莫前,前車后車相逐來。大府城門倚天開,群山雪深白皚皚。卒夫鞭牛凍墮指,轉輸號令如風雷。官中委積等塵土,黔黎膏血無復回。君不見明時屢散粟與帛,桃林之牛亦悠哉。不知何代畫此景,我自一見令心哀。
往歲冰銜竊奉常,茲辰光寵異班行。斜廊縹渺朱衣月,合殿氤氳玉佩香。天語獨聞當北面,岳神分祀得東方。如今病臥秋山里,白發青燈感夜長。
高朋攜雨瀉成潭,肯讓深寒阻夜探。任是風霜欺短鬢,漫隨意興競長談。詩心契合殊相重,人事紛紜不妄參。天地時惟君與我,由他紅紫斗青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