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蕭安韶所藏崔群白鵝
曾從雪夜混軍聲,
又向山陰換道經。
爭似飛鳴江渚上,
水云淡淡草青青。
曾從雪夜混軍聲,
又向山陰換道經。
爭似飛鳴江渚上,
水云淡淡草青青。
(這白鵝)曾經在雪夜中與軍隊的聲音混雜,又在山陰為換得道家經典而被贈出。怎比得上它在江洲上自由飛鳴,水天淡淡,青草萋萋的模樣。
混軍聲:可能化用東晉淝水之戰典故,或指白鵝鳴叫聲與軍號聲相似
山陰換道經:典出王羲之在山陰為道士書寫《道德經》換取白鵝的故事
江渚:江中沙洲
水云淡淡:形容水天相接、云氣清淡的自然景象
此詩應為題畫詩,創作于文人雅集或賞畫場景。崔群(唐代宰相)所繪白鵝圖被蕭安韶收藏,詩人觀畫后,借白鵝的不同經歷(軍中、換經、自然)抒發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宋代文人對自然意趣的追求。
全詩通過白鵝的三段經歷(雪夜混軍、山陰換經、江渚飛鳴)形成對比,前兩句用典增添歷史深度,后兩句以淡遠畫面收束,主旨在于贊美自然自由之趣,是一首典型的托物寄情題畫詩。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將濟兮,不得其由。涉其淺兮,石齧我足。乘其深兮,龍入我舟。我濟而悔兮,將安歸尤。歸兮歸兮,無與石斗兮,無應龍求。
草木黃落時,比鄰見相喜。門當清澗盡,屋在寒云里。山棚日才下,野灶煙初起。所謂順天民,唐堯亦如此。
往事如塵夢里過。繩床枯坐瘦維摩。不堪憔悴問星娥。無恨安能拋玉鏡,有情終恐隔銀河。人天何處得秋多。
彩筆寒相對,朱弦晚故留。飛仙誰鶴氅,野客自鹴裘。擁坐城云立,窺筵海月流。預愁新賦出,人擬兔園游。
禹功疏鑿過憂勤,海內山川自此分。元氣渾淪通地脈,孤光迢遞貫天文。母金伏礫秋逾盛,陰火藏淵夜不焚。多少魚龍爭變化,總歸西北會風云。
鳳雛生高巖,風雨摧其翼。養痾深林中,百鳥驚辟易。虞人視為妖,舉網爭彈弋。此本王者瑞,惜哉誰能識。吾方哀其窮,胡忍復相亟?鴟梟據叢林,驅鳥恣搏食。嗟爾獨何心?梟鳳如白黑。
九龍之山第幾峰,曾看飛雪下長松。小樓日夜聽春雨,忘卻溪頭尋暮鐘。
客飯江豚美,仍須滯此留。竹深通酒舍,沙冷歇漁舟。專與詩為地,明將雪作愁。此行乘興耳,吾亦盡風猷。
賢圣雖亡心不死,詩書所在即其人。大人取友無今古,天地中間一性真。
營得菟裘佚暮年,云山萬疊足風煙。絕憐擾擾馳名者,落日西津喚渡船。
峻嶺何岧峣,羊腸紆九曲。澗沙水漾金,石壁泉瀉玉。行人若蟻緣,巢居同鳥宿。石欹疑觸頭,路窄不容足。民生樂康阜,為政賴守牧。當今堯舜君,終化頑嚚俗。
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肅肅兮,聽不聞聲。朝不日出兮,夜不見月與星。有知無知兮,為死為生。嗚呼!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
山高溪且深,蒼蒼但群木。抽條欲千尺,眾亦疑樸?。一朝蒙剪伐,萬古辭林麓。若遇燎玄穹,微煙出云族。
慘云愁霧罩江天。呵手卷簾看。蒙茸柳絮,萬千蝴蝶,飛過危欄。后庭一樹瑤華綴,零亂暗香殘。今番桂影,也應寒重,不放新彎。
鸚鵡生隴西,群飛恣鳴游。何意虞羅及,充貢來中州。金絳縻華屋,云泉謝林丘。能言實階禍,吞聲亦何求。主人有隱寇,竊發聞其謀。感君惠養德,一語思所酬。懼君不見察,殺身反為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