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葉良臣掌科上巳郊行
著起春衫帶小冠,
輕鞭瘦馬雪泥乾。
二十四番春正好,
鶯花乞與眼前看。
著起春衫帶小冠,
輕鞭瘦馬雪泥乾。
二十四番春正好,
鶯花乞與眼前看。
穿上輕薄的春衫,戴上小巧的冠帽,輕揮馬鞭騎著瘦馬,雪后泥濘已干燥。二十四番花信風里春光正好,黃鶯和鮮花都請呈現于眼前讓我看個夠。
上巳:古代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三月初三,有郊游、祓禊等習俗。
二十四番春:指二十四番花信風,古人認為從小寒到谷雨共八個節氣,每節氣三候,每候對應一種花信,共二十四番,代指春意正濃。
乞與:請求給予,此處指希望春光與美景盡情展現。
小冠:輕便小巧的帽子,符合春日郊游的輕便裝扮。
雪泥乾:雪水融化后的泥土已干燥,說明天氣轉晴,適宜出行。
此詩或作于古代上巳節前后,時逢春和景明,詩人送友人葉良臣(掌科,官職名)郊外踏青。上巳節本為郊游祈福之日,詩中通過對春景與出行細節的描寫,反映了古人春日郊游的習俗及對自然生機的熱愛。
全詩以郊行場景為中心,前兩句寫出行裝束與路況,后兩句聚焦春光之盛,緊扣‘上巳郊行’主題,簡潔明快地傳遞出對友人賞春的祝愿與對春日的贊美,是一首典型的春日即景送別小詩。
凝陰晦長箔,積雪滿通川。
征客寒猶去,愁人晝更眠。
謝家興詠日,漢將出師年。
聞有招尋興,隨君訪戴船。
淮陰日落上南樓,喬木荒城古渡頭。
浦外野風初入戶,
佇立分宵絕來客,煩君步屐忽相求。
孤煙靈洞遠,積雪滿山寒。
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壇。
客來清夜久,仙去白云殘。
明日開金箓,焚香更沐蘭。
門外水流何處?
天邊樹繞誰家?
山色東西多少?
朝朝幾度云遮。
吏散重門掩,僧來閉閣閑。
遠心馳北闕,春興寄東山。
草長風光里,鶯喧靜默間。
芳辰不可住,惆悵暮禽還。
白首南朝女,愁聽異域歌。收兵頡利國,飲馬胡蘆河。毳布腥膻久,穹廬歲月多。雕巢城上宿,吹笛淚滂沱。
祖席駐征棹,開帆信候潮。隔煙桃葉泣,吹管杏花飄。船去鷗飛閣,人歸塵上橋。別離惆悵淚,江路濕紅蕉。
古廟風煙積,春城車騎過。
方修漢祖祀,更使沛童歌。
寢帳巢禽出,香煙水霧和。
神心降福處,應在故鄉多。
哭葬寒郊外,行將何所從。
盛曹徒列柏,新墓已栽松。
海月同千古,江云覆幾重。
舊書曾諫獵,遺草議登封。
疇昔輕三事,嘗期老一峰。
門臨商嶺道,窗引洛城鐘。
應積泉中恨,無因世上逢。
招尋偏見厚,疏慢亦相容。
張范唯通夢,求羊永絕蹤。
誰知長卿疾,歌賦不還邛。
賣藥何為者,逃名市井居。
唯通遠山信,因致逸人書。
已報還丹效,全將世事疏。
秋風景溪里,蕭散寄樵漁。
置酒竟長宵,送君登遠道。
羈心看旅雁,晚泊依秋草。
秋草尚芊芊,離憂亦渺然。
元戎辟才彥,行子犯風煙。
風煙積惆悵,淮海殊飄蕩。
明日是重陽,登高遠相望。
無論行遠近,歸向舊煙林。
寥落人家少,青冥鳥道深。
白云長滿目,芳草自知心。
山色連東海,相思何處尋。
北固多陳跡,東山復盛游。
鐃聲發大道,草色引行騶。
此地何時有,長江自古流。
頻隨公府步,南客寄徐州。
東林初結構,已有晚鐘聲。
窗戶背流水,房廊半架城。
遠山重疊見,芳草淺深生。
每與君攜手,多煩長老迎。
海岸耕殘雪,
溪沙釣夕陽。
客中何所有,
春草漸看長。
盛名天下挹余芳,棄置終身不拜郎。
詞藻世傳平子賦,
日日青松成古木,只應來者為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