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林緝熙游羅浮四首 其四 登羅浮
拔地決起瘦鶴軀,
插天壁立東南隅。
眼中非子不能到,
海上何山可與俱。
便從往種扶桑樹,
即將寫入方輿圖。
群仙未用誇三島,
一覽還應隘八區。
拔地決起瘦鶴軀,
插天壁立東南隅。
眼中非子不能到,
海上何山可與俱。
便從往種扶桑樹,
即將寫入方輿圖。
群仙未用誇三島,
一覽還應隘八區。
羅浮山拔地而起,如瘦鶴的身軀般挺拔;高聳入云,如壁立在東南方的角落。眼中除了你無人能到達此山,海上哪座山能與之媲美?就在這里種植扶桑樹(神話中日出之樹),即將把它寫入地理圖冊。群仙不必夸耀海上三島(蓬萊等),一覽此山,八方地域都顯得狹小。
次韻:和詩的一種方式,指按照原詩的韻腳及用韻順序來和詩。
羅?。毫_浮山,位于今廣東惠州,為嶺南名山。
瘦鶴軀:形容羅浮山挺拔瘦削的山體,如鶴立般修長。
扶桑:神話中生長在日出之處的神樹,《山海經》載其“葉如桑,大若樹”。
方輿圖:古代地理圖冊,方輿指大地。
三島: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八區:八方地域,代指天下。
此詩為明代詩人陳獻章與林緝熙同游羅浮山時的和詩(次韻)。羅浮山為嶺南勝景,詩人登山后觸景生情,以詩贊其奇絕,表達對自然偉力的驚嘆。
全詩以夸張筆調描繪羅浮山的高峻奇偉,將其與神話中的扶桑、海上三島對比,突出其超越凡境的壯麗,展現詩人開闊的視野與豪邁的胸襟,是詠羅浮山的佳作。
誰描乳燕落晴空,筆底能回造化功。髣髴謝家池上見,柳絲煙暖水溶溶。
六十年來萬慮輕,眼前無物更關情。碭山草綠春歸馬,泗水風寒夜洗兵。野外懶窺烽火影,帳前愁聽鼓鞞聲。獨懷圣主恩難報,尺籍長留子姓名。
仙臺鄰上苑,路出冶城邊。暝落珠宮雨,寒飛玉樹煙。雁來秋水外,人醉菊花前。明日還重九,萸觴可更傳。
昔年鄉榜喜聯名,佐郡功高沐寵榮。奕葉詩書承世澤,清風琴鶴振家聲。西川倚棹吟邊景,南陌看花別后情。他日春風有歸雁,肯修尺素寄神京。
四月上林蒲筍出,玉堂風致一時新。也知天上櫻桃宴,不致山中草莽臣。皂帽醉歸當此日,金盤分賜共何人。吾家一樹紅堪摘,取薦春醪莫笑貧。
碧玉涼梳落枕邊,懶梳雙鬢學新蟬。恩情不及班姬扇,縱是炎天亦棄捐。
海月非常物,等閑不可尋。披沙應有地,淺處定無金。
襲爾亦已久,風霜兩袖穿。甘從稚子笑,未受故人憐。雅志逾前古,深期及暮年。累絲今化盡,念汝獨依然。
才聽雞鳴又鳥歌,曦光晨露染青莎。三分蔭望封藩地,兩片蔬儲采食窩。喜見木瓜形似枕,初窺豆角殼成螺。白衣卿相自修治,五口之邦取不多。
千澗起秋陰,萬山驚夕瞑。松風何處來,悠然飄夜磬。
花里愛姚黃,瓊苑舊曾相識。不道風流種在,又一枝傾國。擬圖遮斷倚闌人,休教妄攀摘。其奈老來情減,負十分春色。
蕃客來曾識,衣冠上國風。承恩趨北闕,罷直出南宮。導駕爐煙里,催班漏點中。時清多奏頌,還向閣門通。
為防瀲子向中流,外倒風多里倒憂。莫道路途行不順,邳州徐州又濟州。
飄盡秾春桃李妝,剩將螺黛換宮黃。春風十里江南路,禁得游人暗斷腸。
翩翩公子實仙才,筆下云泉潑翠開。若是人間逢此景,定應呼作小蓬萊。